“言者无罪,闻者足戒”,指提意见的人只要是善意的,即使提得不正确,也是无罪的;听取意见的人即使没有对方所提的缺点错误,也值得引以为戒。语出《诗经·周南·关雎·序》:“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
在整个北魏一百多年的发展历程中,魏孝文帝的变革是最精彩的一幕。为了实施改革,他广开言路,在太和八年(484年)八月的一份诏令中说:“今制百辟卿士,工商吏民,各上便宜。利民益治,损化伤政,直言极谏,勿有所隐,务令辞无烦华,理从简实。朕将亲览,以知世事之要,使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为戒。”(《北史·高祖孝文帝纪》)从上面这段话可以看出,他的“变法改度,宜为更始”是下了极大的决心的。他要与“百姓共治天下”,就得听从来自各方面,包括社会底层的意见。魏孝文帝创导的“言者无罪,闻者足戒”,是引用了《诗经》的名言,这不应仅仅看成是一句对提意见者宽大为怀的成语,而它更大程度上体现了一种治国理政的新观念,让更多的人,包括魏孝文帝说的“工商吏民”,都来参与国家的治理,都来献计献策,既然如此,言者又何罪之有呢?他有一个极为可贵的观念:“今牧民者,与朕共治天下也。”说所有的民众都参与治天下,国家才会繁荣昌盛。
事实上,魏孝文帝的诸多足以惊世的改革之举都是来自“言者”的。最为难能可贵的是,魏孝文帝能跳出狭隘的种族思想,重用他族人士,尤其是重用汉族士大夫。太和十七年(493年),南齐秘书丞王肃来降,这是个大学问家,才思敏捷,对答如流,很有政治见地。两人一见如故,很快两人就成为无话不说的知己,王肃是个年轻人,可魏孝文帝亲切地称之为“王生”,也就是王先生(老师)的意思,“或屏左右,相对谈说,至夜分不罢”。魏孝文帝与臣下之间的亲密关系可看作是“言者无罪,闻者足戒”一语的最生动体现。唯此,才出现了社会的繁荣。(www.xing528.com)
魏孝文帝采取“言者无罪,闻者足戒”的治政方针,他十分善处臣僚间的种种矛盾。当年,威势赫赫、“王公百官避路”的御史中尉李彪,与“才高气盛”的京兆尹元志的车队相遇于洛阳街头,谁都不肯让道,事情一直闹到魏孝文帝那里。不料,魏孝文帝在此事上做了个和事佬,谁也没批评,只是说,洛阳城那么多大道可走,你们可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