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中宰相,指南朝梁时陶弘景,隐居茅山,屡聘不出,梁武帝常向他请教国家大事,人们称他为“山中宰相”,后比喻隐居的高贤,出自《南史·陶弘景传》。
在中国历史上,被称为“山中宰相”的只有南朝梁武帝时代的道教大师陶弘景一人。陶弘景从小博览群书,“读书万余卷,一事不知,深以为耻”。长成后,就隐居于句容句曲山(茅山)修道。他游历名山,寻访仙药,在天文、地理、养生、炼丹方面都有很高的造诣。他与好佛的梁武帝有很深的交谊。他制出的所谓有神效的“飞丹”,服之使人体轻。他把这种飞丹送给了梁武帝,“帝服飞丹有验,益敬重之”。梁武帝多次劝他出山,他多不从。梁武帝问他:“山中有什么,为何怕出山呢?”陶弘景先写了一首诗,后画了一幅画。诗云:“山中无所有,岭上多白云。只可自怡悦,不堪持寄君。”画面上有两头牛,一头安逸自在地在吃草,一头戴着金笼头,被执鞭人牵着鼻子驱赶着。梁武帝看了诗和画,就不再强要他出山了。“但时时垂询于他。国家每有吉凶征讨大事,无不前以咨询。月中常有数信,时人谓为山中宰相。”(《南史·隐逸·陶弘景传》)
后世运用“山中宰相”这一成语时,往往指的是既过着隐居生活,又不乏爱国爱民之心的士人。陶弘景其人,虽身居茅山,但时时关注着世事和朝政。他是道教中人,不仅不排斥儒教,也不排斥佛教,晚年,他还为自己按佛法取了个菩萨名。一个道学大师,最后以佛法圆寂,实在是很耐人寻味的。(www.xing528.com)
侯景是个反复无常、品质极为卑下的角色。他先是投奔东魏实权人物高欢,高欢去世后,他与高欢之子闹翻了,又示好于西魏的当政者。在不得意的情况下,又南投于梁武帝门下,为“侯景之乱”埋下了伏笔。早已看透了侯景其人的人格和品格的高澄,命人写了《为侯景叛移梁朝文》,指出了解决这样的家伙,只有一个办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