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有汉,何论魏晋”这句成语出自晋人陶渊明的名著《桃花源记》,原意是说:由于桃花源中人长期与世隔绝,既不知有汉代的存在,更谈不上了解魏代和晋代了。原文是这样写的:“(桃花源中人)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陶渊明描写极为细致,说东晋太元年间,武陵郡有个打鱼为生的渔夫,有一天,他沿着溪水划船出去,返回途中迷路了。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芬芳的青草鲜艳美丽,坠落的花瓣繁乱交杂。渔夫感到十分惊奇。继续往前走,走到林子的尽头,出现了一座小山,山上有一个小洞,隐约有些光亮透出。渔夫便从洞口进去。洞口很狭窄,仅容一个人穿过。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明亮。这里是个大世界,有整齐的房屋,有肥沃的田地,有明净的池塘。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可以互相听到鸡鸣狗叫之声。人们来来往往,勤于劳作。桃花源里的人见到渔夫进来大吃一惊,问是从哪里来的?渔夫详细地回答了他们的问题,有的还邀请渔夫到自己家里去,摆酒杀鸡做饭来款待他。村中的人听说有这样一个人,都纷纷前来打听消息。他们说是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带领着妻子儿女及乡邻们来到这与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了,于是就与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桃花源里的人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经历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朝和晋朝了。渔人把自己听到的事一一详细地告诉了他们,村中的人都很感叹。
为什么要虚构原本不存在的桃花源这样的仙境?专家们较为一致的见解是认为,作者身处乱世,战乱频仍,民不聊生,“至乃男不被养,女无匹对,逃亡去就,不避幽深”。(《晋书·柳毅传》)创作《桃花源记》是希望改变现状,企求建立没有压迫,没有纷争,没有忧伤,处处恬静、和乐,人人敦厚、纯真,人与自然和谐融洽的理想社会。这样的理想社会是作为诗人的陶渊明的一个美丽的梦,也是全体善良的人们心中的一个美丽的梦。这也是这篇短短的《桃花源记》会传诵千年的根本道理。(www.xing528.com)
“不知有汉,何论魏晋”一语,直白地理解是指:桃花源中人因对汉代都无所知晓,因此就更谈不上了解魏晋了。但是,此语也为我们提供了历史逻辑学上的某种观念,即告诉人们,历史是连贯的,前后贯通的。要了解魏晋,很重要的一条,就是要从它的前朝汉代那里去寻找事情的种种缘由。要不是汉末官僚腐败和宦官与外戚的专权,怎么可能会有魏、晋、南北朝的长期纷争和分裂?
东吴的末帝孙皓是三国后期著名的暴君,他杀人如麻,又极其迷信,常把一些普通的自然现象说成“瑞象”,还求证于著名学者韦曜,韦曜却不客气,坦言那只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