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知其一,不知其二”这句成语广泛运用于人与人之间的论辩过程之中,批评对方只说到了某一点,没有触及更重要的方面,有片面性。语出《史记·高祖本纪》。汉高祖批评大臣高起、王陵在论说天下得失时,没有真正说到点子上。
刘邦在洛阳南宫摆设酒席。那一天,刘邦要群臣讨论朝政大事,刘邦说:“各位诸侯和将领们,你们不要隐瞒我,都要实事求是,说出自己的心里话。我之所以能够得到天下的原因是什么?而项羽所以失败的原因又是什么?”高起、王陵首先起来回答说:“陛下虽然傲慢而侮辱人,但是,陛下派人攻城略地,所招降攻占的地方就封给他,与天下人利益相共。项羽虽然仁慈而爱护人,但是他嫉贤妒能,有功的人加以陷害,贤能的人受到怀疑,打了胜仗而不论功行赏,取得了土地而不与分利,这就是他所以失去天下的原因。”刘邦听了这番话,认为这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之论。刘邦是从重用人才角度做出解答的。他说:“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餽饟,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史记·高祖本纪》)刘邦在这里的意思是说,你们只知其一,不知其二。说到那在帷帐中运筹划策,决胜于千里之外,我实在不如子房。镇守国家,安抚百姓,供给军粮,畅通粮道,我不如萧何。连兵百万,战必胜,攻必克,我不如韩信。这三个人,都是人中俊杰,我能够重用他们,这是我所以取得天下的原因。项羽有一个范增却不能重用,这是他所以被我擒杀的原因。
在用人上,刘邦的确有其独到之处,他不只是能用人之长,更重要的是能搞“五湖四海”。刘邦原先只是个小小的亭长,可他起事后,主要谋臣将领中,萧何、曹参、夏侯婴等原先就是下层官吏,陈平出身寒门,樊哙是屠狗的,灌婴是小商贩,周勃编席为生,还兼办丧事当吹鼓手,娄敬靠拉车度日,各行各业,样样都有。从地域讲,刘邦是沛县人,可他用人不以此为限,有的出生高阳,有的祖籍武阳,有的世居淮阴,东南西北,各处都有。刘邦参加起义后,追随他的人中,有的是自幼相识的“发小”,更多的是中途相遇,有的沾亲带故,有的来自敌垒,亲疏远近,各类人都有。刘邦把这些人紧紧团结在自己身边,成为统一中国的核心骨干力量。而项羽完全不一样,他用的人基本上有两类:一是项氏宗属,如项伯、项庄、项声、项伦等;二是六国之旧贵,如范增、司马欣、司马龙等,其他再好的人才都信不过,正如陈平说的:“项王不能信人,其所任爱,非诸项及妻之昆弟,虽有奇才不能用。”两人比较,孰胜孰败是不言自明的了。(www.xing528.com)
当上了皇帝的刘邦,在对待平民出身的父亲的礼遇上,发生了家礼与国礼相悖的大难题。以家礼论,他要对父亲礼拜。以国礼论,父亲要对他礼拜。经过一番苦思冥想,他想出了一个妙策,尊封父亲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