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字千金”形容文词之精妙绝伦,无可更改之处,首见于《史记·吕不韦列传》。
战国时期各国都有养士之风,最著名的魏有信陵君,楚有春申君,赵有平原君,齐有孟尝君。吕不韦主持秦政后,“亦招致士,厚遇之,至食客三千人”。他这样做有两个目的:一是把纷杂的诸子百家学说统一起来,以适应大一统的政治局面,他举了个十分有名的例子,“天下无粹白之狐,而有粹白之裘,取之众白也”。他创导的杂家就是“取之众白”的一种典范。二是“集六国时事”,用六国之所以败亡的史事,以为当世秦国当政者的借鉴。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吕氏春秋》是一部政治教科书。
大约是经历了十年的努力,二十余万言的《吕氏春秋》一书终于成稿。内容十分丰富,分为十二纪、八览、六论,共二十六章,一百六十余篇。每篇不太长,不出千字,但短小精悍,各有主旨。书成后,吕不韦是信心满满,采取了一个惊人之举,就是让人把全书抄写后公布在咸阳城的城门口,同时在城门上方悬千金,明白告知众人,谁能改动一字的,赏千金。这就是“一字千金”这一成语的出典。据说,多少天过去了,虽然城门口观者如云,却没有一个人能增益一字的。(www.xing528.com)
在先秦诸子著作中,有人将《吕氏春秋》列为杂家,其实,这个“杂”不是杂乱无章,而是兼收并蓄,博采众家之长,用吕不韦自己的主导思想将其贯穿。这部书以黄老思想为中心,“兼儒墨,合名法”,提倡在君主集权下实行无为而治,顺其自然,无为而无不为。用这一思想治理国家对于缓和社会矛盾,使百姓获得休养生息,恢复经济发展是非常有利的。
当时,质于赵国的子楚与吕不韦之间有一个私约,如果吕不韦能通过种种手段让子楚当上秦国的“适嗣”,子楚就“分秦国与君共之”。在吕不韦的运作下,子楚后来真的成了安国君的太子。只一年,安国君死,子楚就成了秦王,他就是庄襄王,秦王政就是他儿子。投桃报李,吕不韦成了丞相。三年后,庄襄王死,秦王嬴政立为王。此时一切都在吕不韦掌控之中。但随着秦王嬴政的长大,两人间矛盾突显了,最终导致历史性悲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