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死不悔”这句成语形容为国为民的意志坚定,无论在前行中有多少艰难险阻,即使是献出自己的生命,也决不动摇。此言出于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之口。
楚国差不多占有了整个南部中国,是战国七雄中地域最大、人口最多的国家。但是,在吴起变法失败后,楚国一直国力不振。楚怀王昏庸无能,在复杂的政治军事斗争中一再受骗,丧师失地。公元前280年,秦将司马错(司马迁的高祖)攻楚,楚被迫割上庸和汉水北岸地给秦。公元前278年,秦将白起攻破楚国都城郢,并南进到洞庭湖一带。秦军还焚烧了楚先王的陵墓所在地夷陵(今湖北宜昌)。
屈原,名平,楚武王子瑕的后裔。屈原青年时期曾任左徒,地位仅次于令尹,常参与机要,起草政令。还当过三闾大夫,统管屈、景、昭三大王族子弟。他政治上主张限制贵族特权,外交上主张联齐抗秦。在政治与外交上,屈原与楚怀王发生了矛盾,最后怀王贬黜了屈原。楚怀王死后,同样昏庸的楚顷襄王进一步压制屈原,迁屈原于江南(指湖北南部、湖南北部的长江以南地区)。屈原十分悲愤,行吟于泽畔,创作了大量爱国爱民的诗章。在被流放中,他写下了这样的诗章:“长太息以掩涕兮,哀生民之多艰。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离骚》)诗为心声。屈原在流放中写的这几句诗,明确地表达了他崇高的心志:最使他叹息流泪痛苦的,是民众的多灾多难。为了实现自己所追求的目标,就是牺牲了自己的最可宝贵的生命,也没有什么可以悔恨的。这是多么伟大的人格精神啊!(www.xing528.com)
“九死不悔”,表达的是一种爱国深情,为了国家和民众,就是死去九次也无所悔。公元前278年,秦军攻占了楚国的百年古都郢,屈原闻知消息后,悲愤交加,毅然写下绝笔诗作《怀沙》,抱石投入汨罗江自尽了。据传,后世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都是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爱国者。
在战国历史上,“将相和”的故事动人心弦。老资格的赵国老将廉颇,看不起出身贫贱、却地位比他高的上卿蔺相如。当廉颇以不礼貌的方式羞辱蔺相如时,蔺相如为了“先国家之急”而步步退让,“引车避匿”。当廉颇弄清真相后,就真心实意地背着荆条上门谢罪,世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