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稷下学宫汇集了道、法、儒、名、兵、农、阴阳、墨等诸家之学,反映了战国中后期政治趋向统一、学术走向融会的时代潮流。正如郭沫若先生说的:“稷下学宫成为一时学术荟萃的中心,周、秦诸子的盛况是在这儿形成了一个最高峰的。”尹文这一派道家,主张各学派之间不要多所攻击,要以自我的学术魅力来证明自己,“以大道治者,则名、法、儒、墨自废”。这三大派道家长期共存于稷下学宫中,相互促进而不是相互拆台。
稷下学宫汇集了道、法、儒、名、兵、农、阴阳、墨等诸家之学,反映了战国中后期政治趋向统一、学术走向融会的时代潮流。正如郭沫若先生说的:“稷下学宫成为一时学术荟萃的中心,周、秦诸子的盛况是在这儿形成了一个最高峰的。”(《十批判书》)而“不治而议论”的这种学者之风一直延续了几千年。
在稷下学宫,不仅容得下儒、墨、道、法、名等诸大家派,也容得了大的家派中各有特色的小的家派。道家是战国后期特别流行的一个家派,在道家中又分成若干个小的道家家派,比如宋鈃这一派道家,特别强调待人宽恕,克己自励,刻苦节约,主张“禁攻息兵以救世”,主旨近乎于墨家。尹文这一派道家,主张各学派之间不要多所攻击,要以自我的学术魅力来证明自己,“以大道治者,则名、法、儒、墨自废”。(《尹文子》)田骈这一派道家,善于辩说,滔滔不绝,号称“天口骈”,他主张万物“齐一”,认为变化就是“自然”,自然变化的结果是走向“齐一”,实际上是为日后的大一统作舆论准备。这三大派道家长期共存于稷下学宫中,相互促进而不是相互拆台。(www.xing528.com)
来稷下学宫游学的稷下先生们的功能似乎前后也有些变化。当初只是“不治而议论”,后来那些大师感到单是议论不够,就纷纷动起笔杆子来了,于是就有了“各著书言治乱之事”的兴旺景象。据说《宋子》《田子》《蜎子》《捷子》这样一些失传了的子书,都写于稷下学宫。《管子》《晏子春秋》《司马法》《周官》这样一些作品的编成也有稷下学宫的学者参与其事,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被称为“最为老师”的荀子,他的大著《荀子》一书,当是成书于稷下学宫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