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稷下学宫:成就中国通史

稷下学宫:成就中国通史

时间:2023-09-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不治而议论,意思是说作为知识者(士人)不直接参加国家的治理,只是发表种种议论,供统治者参考。当时,齐国为了显示其“东帝”的实力和胸怀,从齐桓公开始在齐国都的稷门下设立了规模浩大的稷下学宫,让来自各国的学者们自由自在地发表议论,畅谈天下事。稷下学宫制定的《弟子规》这一学生守则,影响了之后几千年中国社会的官学、私学、书院的教育教学准则,也使“不治而议论”的中华文化有了更深层的内涵和意义。

稷下学宫:成就中国通史

不治而议论,意思是说作为知识者(士人)不直接参加国家的治理,只是发表种种议论,供统治者参考。这集中反映了战国时期参与百家争鸣的士人的心态和境况。

说到稷下学宫,可是战国中后期百家争鸣中的一个大事件。当时,齐国为了显示其“东帝”的实力和胸怀,从齐桓公开始在齐国都的稷门下设立了规模浩大的稷下学宫,让来自各国的学者们自由自在地发表议论,畅谈天下事。这种风气到齐桓公时达到了一个高峰。史载对这些游说之士的待遇是相当高的,在政治上“皆赐列弟,为上大夫”,在生活上也给予相当的优厚,“开弟康庄之衢,高门大屋尊宠之”,住的是高门大宅,门前就是通衢大道,交通十分的方便,求的就是让这些天下贤士畅所欲言,献计献策。而且对这些天下贤士给予了最大的自由,可以长期居住,也可以暂时性的游说,去而复来也是欢迎的。

稷下学宫持续的时间特别的长,历桓、威、宣、湣、襄五代齐国的君王,前后超越百年。从规模来说也是很浩大的。这一学宫实际上有两个层面:一是“师”的层面,那可全是大师级的人物,这样的上流士人在齐桓公时大约有百人,在齐宣王时明确说有“七十六人”。二是“弟子”的层面,这些大师级人物各带有若干徒子徒孙,并随时对他们讲学,那时来听讲的弟子多达“数百千人”了。郭沫若先生认为,现存的《弟子职》一文,就是当年稷下学宫的学生守则。齐襄王时,荀子“最为老师”,而且“三为祭酒”,他是躬逢其盛的。(www.xing528.com)

说到稷下学宫,就不能不说一说留存在《管子》一书中的《弟子职》这一重要的教育文献。诚如郭沫若先生所说,它是中国教育史上第一部相当完备的学生守则,它详列了弟子入学、受业、应客、坐作、进退、洒扫、饮飧、劳动、休闲诸方面的规矩。该文献一开头就说:“先生施教,弟子是则。温恭自虚,所受是极。见善从之,闻义则服。温柔孝弟,毋骄恃力。志毋虚邪,行必正直。游居有常,必就有德。颜色整齐,中心必式。朝闻暮习,小心翼翼。一此不解,是谓学则。”不长的一段文字,则把对学生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方面的要求都点到了。“见善”、“闻义”、“有德”、“孝弟”、“朝闻暮习”、“小心翼翼”等等,正好概括了中华传统文化对学人的基本要求。稷下学宫制定的《弟子规》这一学生守则,影响了之后几千年中国社会的官学、私学、书院的教育教学准则,也使“不治而议论”的中华文化有了更深层的内涵和意义。

最为难能可贵的是,稷下学宫不是单一学派展示身手的舞台,而是各家学派的一个“公共舞台”,可谓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