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写了篇很有意思的文章,题目名之为《胠箧》,直译成白话,就是撬开箱子的盗贼。文章在展开之前,庄子先给人们讲了一则故事:有人为了应付撬箱的小偷,做了充分的准备。把家中藏贵重物品的那个箱子用绳索捆了又捆,又用插栓、锁钥加固防范,以为这样可以万无一失了。可是,这次来的不是小偷,而是大盗,大盗不是要打开箱子,而是把整个箱子扛走。这样,把箱子捆得严严实实,反而帮了大盗的忙。
讲了这则故事之后,庄子就直奔主题,讲出了这样一段名言:“彼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诸侯之门,而仁义存焉。则是非窃仁义圣知邪?”(《庄子·胠箧》)其意是说,现在的天下太不公平了,那些偷窃腰带环钩之类小东西的人受到刑戮和杀害,而窃夺了整个国家的人却成为诸侯;在诸侯的门庭里挂的是仁义的招牌,这些人不正是窃取仁义和圣智的盗贼吗?所以,那些追随大盗、高居诸侯之位、窃夺了仁义以及斗斛、秤具、符玺之利的人,即使有高官厚禄的赏赐不可能劝勉,即使有行刑杀戮的威严不可能禁止。这些大大有利于盗跖而不能使他们禁止的情况,都是圣人的过错。因此说,鱼儿不能脱离深潭,治国的利器不能随便拿给人看。那些所谓的圣人,就是治理天下的利器,是不可以用来明示天下的。
庄子深刻揭露了“仁义”的虚伪和社会的黑暗,一针见血地指出“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的现实状况,庄子看不到社会的出路,于是提出“绝圣弃知”的主张,要摒弃社会文明与进步,倒退到人类的原始状态。这是庄子社会观和政治观的消极面。不过,历史记住了这样两句名言:“窃钩者诛,窃国者侯。”后来人们也就称窃国者为“窃国大盗”!(www.xing528.com)
在中国古代的思想家中,谈论人之生死最多的,非庄子莫属。在《大宗师》篇中,有四个奇人聚在一起大谈其人生的生生死死,最后得出的共同结论是:“夫大块载我以形,劳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有了共同的结论,他们之间“四人相视而笑”,互相视对方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