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在论述“天降大任”时是从“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讲起的。他认为,舜从田野之中被任用、傅说从筑墙工作中被举用、胶鬲从贩卖鱼盐中被举用、管夷吾从狱官手里释放后被举用为相、孙叔敖从海边被举用进了朝廷、百里奚从市井中被举用登上了相位。由此,孟子得出一条规律,他说:“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弗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孟子·告子下》)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如果上天要把平治天下的大任交给一个人的话,事前一定要使他的心志困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挨饥受饿,使他家庭贫困,还要扰乱他的所作所为,使他屡受挫折。这些都是上天用来磨砺他的志向,坚定他的性情,增加他所缺乏的能力。所以说,忧愁患害可以使人生存,而安逸享乐使人萎靡死亡。
这些认知既有从先贤的身世获得的感悟,也有孟子自己的切身体验。孟子自小丧父,其母守节没有改嫁。孟母对他管束甚严,希望有一天孟子能成才为贤。一开始,他们住在墓地旁边。孟子就和邻居的小孩一起学着大人跪拜、哭嚎的样子,玩起办丧事的游戏。孟母看到这种情景,就摇头说:“这里不好!我不能让我的孩子住在这里了!”于是搬家到集市附近,到了那儿,孟子又和邻居的小孩,学起商人做生意吆喝的样子。孟母见状又说:“这个环境也不适合我的孩子居住!”孟母带着孟子去靠近杀猪宰羊的地方居住。孟子便学起了买卖屠宰猪羊的事儿。孟母知道了,又皱起眉头:“这个地方还是不适合我的孩子居住!”于是,他们又搬家了。这一次,他们搬到了学校附近。每月夏历初一这个时候,官员到文庙,行礼跪拜,礼貌相待,孟子见了,都一一学习记住。孟母很满意地说:“这才是我儿子应该居住的地方呀!”“孟母三迁”对孟子的成长起了极大的作用。后来游历齐、宋、滕、魏、鲁等国,前后有二十多年,让孟子成了一位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曾豪气冲天地说,“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孟子·公孙丑下》)而这里说的“平治天下”的那个“我”,是不断在忧患中砥砺出来的。这是孟子最具励志精神的篇章,要求有志于治平天下的人们,不怕困难,不怕挫败,勇往直前,去争取胜利。(www.xing528.com)
荀子留下的生平史料不多,据一些史家考证,他大约生于公元前335年前后,比孟子晚生半个世纪,孟荀两人是战国时期齐名的两颗文化巨星。荀子明确反对天人合一说,倡导“天人相分”,以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