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去见齐宣王,要他施“仁术”,行“仁政”,带头为天下人办好事。可是,齐宣王推三阻四,不肯按孟子说的去做。孟子单刀直入,指出“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还打了一个比喻,要求一个人手挟着泰山跃过北海,这人说“我做不到”,那是真做不到;如果要求一个年轻人为老人折一根树枝,他说“我做不到”,那是不肯做,而不是不能做。而齐宣王实为不肯做,“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接着,孟子道出了他的理想:“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孟子·梁惠王上》)
这里有几个要点是值得引起注意的:第一,孟子把理想社会需要关注的重点对象点明了,一是要让整个社会关注孩子,二是要让整个社会关注老人,而且要有公利心,要把所有孩子当作自己的孩子一样关爱,要把所有老人当作自己的父老一样养护,这就把《礼记》中比较虚的“天下为公”落实了。第二,孟子在社会生活中首次运用了“推恩”这个观念。儒家是讲“亲亲”的,就是讲血缘,讲以亲为亲。孟子这里突破了“家天下”的藩篱,要人们“推恩以保四海”,要人们关注亲人以外的天下人,这是大的突破。第三,要求人们尽其所能地投身于理想社会的建设。理想社会不会自然而然地自天而降,只要每个人做好“为长者折枝”这样力所能及的事,那么,“天下可运于掌”。当尧舜这样的圣人并不难,难在不肯扎扎实实地去做。“道若大路然”,行道是与走路一样的,只要坚持着走下去,是一定能达到辉煌的终点的。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人皆可以为尧舜”!
孟子在描述理想的社会时所言:“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与孔子对大同之世界的理解:“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两者思想是一脉相承的。(www.xing528.com)
“丈夫”一词,在中国古文字中本身就是对成年男子的尊称,但如在“丈夫”之前冠以某一形容词,那就有褒贬之分了。如称品格低下者为小丈夫、贱丈夫,称品格高尚、志趣远大者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