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说,孟子的“得民心者得天下”这一思想,是直接从“民贵君轻”思想观念中演绎出来的。谁可得天下?谁不能得天下?谁得天下后又必然会失天下?此不在天意,而在民意。从根本言之,在于你是否真正懂得了“民为贵”这个大得不能再大的大道理。
孟子说得好极了:“得天下有道,得其民;得其民有道,得其心;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孟子·离娄上》)这里的逻辑顺序十分清晰:何谓得天下之道?就是要得到民众。何谓得到民众之道?就是要得到民心。何谓得民心之道?就是民众需要的要满足它,民众厌恶和讨厌的要坚决的去除它。孟子还说过:“得丘民者,得天下。”(《孟子·尽心下》)何谓“丘民”?原来中国长期洪水滔天,一些人淹死了,余下的一些人跑到山丘上开山造田,重创家园,从此民众有了一个中国式的名字,叫“丘民”。“丘民”经历过大灾大难,有巨大的忧患意识,他们不怕牺牲、不惧艰难,是民众中的主干。能得到“丘民”真心拥戴的,还怕个啥?一句话,就是:要想得天下,就得得民心。“丘民”们在想些什么,他们憎恶什么、喜欢什么,眼下他们迫切需要解决什么。弄懂了这些,并切切实实为他们办事,这样的人,还怕得不了天下吗?
“得民心者得天下”集中反映孟子的民本思想,这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其一,是批判统治者横征暴敛,荒淫无度,无视民众利益,以至于“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其二,是强调民众的生存权,必须确保老百姓“不饥不寒”、“养生丧死无憾”;否则,无异于“率兽而食人”的独夫民贼。其三,是强调统治者首先必须获得民心,并进而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石破天惊观念。其四,是强调主政者应设身处地为民着想,忧民之忧,乐民之乐,把民本思想升华到一个相当自觉的政治道德境界。中国传统的民本思想,在古代历史发展中一直保持着其思想的先进性,是中华民族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www.xing528.com)
孟子是雄辩的,他不只热诚地赞扬了“得民心”的“先圣后圣”,还无情地批判了“逆民心”的“无道之君”。孟子在一次与齐宣王的交谈中,明确提出了这样的观点:如果当君王的把老百姓当作“土芥”一样的小草随便践踏的话,那么,老百姓就可以把这样无道的君王当作“寇仇”加以讨伐。这就是在中国历史上使所有统治者受到巨大震动的宏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