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断独行”这一成语的出典,应与战国时期法家思想家申不害的主张有着密切的关系。申不害主张君王的统治“术”的精粹就是“独断独行”。这里所说的“独断”,就是君王独自做出判断和决断;“独行”,就是君王独自行动,不受臣属和他人的牵制。
申不害是郑国京邑(今河南新郑)人,韩灭郑以后,申不害就成了所谓的“亡国贱臣”。韩昭侯四年(前359),韩国受实力比自己强得多的魏国的压迫,战事大有一触即发之势。这时申不害主动要求面见韩君,授之以“示弱”之术,这样既使魏国感到很有面子,又保全了韩国。由此韩昭侯很赏识申不害,并任之为相,授以变法图强大事。
当时的韩国君权衰微,而地方势力十分的强悍,尤其是侠氏、公厘氏、段氏三大族几乎控制了地方和中央的一切权力。“明主之道,在申子之劝独断也。”(《韩非子·外储说右上》),申不害教韩昭侯要以“独断”之术除去这三强族。申子与韩昭侯做了许多准备工作,包括军力方面的部署,当时表面上好像一切都与往常一样平静,甚至韩君对三大族更加谦卑。到时机成熟之时,韩昭侯就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剿灭了三大族,杀戮了三大族的首领,削去了三大族的特权,夷平了三大族的城堡,没收了三大族的府库。这样,君权一下提升了,韩国的风气和社会风貌大变。韩昭侯面对这一切当然很高兴,而此时,申不害告诉韩君,这就是君主的“术”创造的奇迹。他说:“独视者谓明,独听者谓聪,能独断者,故可以为天下王。”(《韩非子·外储说右上》)(www.xing528.com)
申不害所讲的“术”,主要是指任用、监督、考核臣下的方法,即所谓“术者,因任而授官,循名而责实,操杀生之柄,课群臣之能”(《韩非子·定法》)。君主之“术”对臣下考查的主要是三个方面:一是看工作是否称职,这主要是能力问题;二是言行是否一致,这主要是态度问题;三是对君上是否忠诚,这当然是最主要的。“术”与“法”是很不相同的。法面向大众,而术主要针对官吏臣僚;法要君臣共守,而术是国君独操;法要公开透明,甚至可以铸在刑鼎上,而术则藏于君的胸中,不可示人,因此称为“秘术”。申不害主张君主利用“独断独行”的秘术,维护君权,维护中央集权。
和韩国任用申不害实行变革差不多同时,齐国用邹忌为相。为了让齐威王省悟,“去王之蔽”,邹忌讲了个有趣的故事,其中涉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