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世之忧”中的“季世”,在中国古文字中明确被解读为“末世”。“季世之忧”实际上是敏感的士人对时局进一步严峻的一种忧虑和预测。
提出“季世之忧”的是两位政治家:一位是齐国的政治家晏子,一位是晋国的政治家叔向。那时已是公元前539年。其时上距平王东迁已过去了两百余年,下离“三家分晋”只有半个世纪不到的时间。在春秋这个时间区段里,风云多变:一变于从“礼乐征伐自天子出”,而变之为“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这是春秋早、中期的事。二变于从“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而变之为“礼乐征伐自大夫出”。晏子和叔向说的“季世之忧”指的当是第二变,也就是“大夫专政”局面的渐次出现。
晏子作为晋国的贵宾,受到了他的老友、晋国大臣叔向的盛情款待。席间,晋国的叔向最先开了口,问:“齐国现在怎么样?”晏子直言相告:“齐国的公室已走到了它的‘季世’(末路),国政怕很快就要属于陈氏(田氏)了。国君不争气,干了那么多损害百姓的事,而陈氏干的都是利国利民的事,政权怎么会不丢失?”晏子说罢,反问叔向:“晋国怎么样?”叔向毫无掩饰地说:“吾公室,今亦季世也!”晋国的公室是战马不驾兵车,卿士不率军队,只是图享乐,醉生梦死,还会有什么出路。叔向说了这么一句:当下是“政事出于私门”,“私门”指的就是那些下级的卿大夫。(www.xing528.com)
这种局面是否能挽回呢?在这两位政治家看来,是根本无法挽回的。正如晏子明确指出的:“公弃其民,而归于陈氏。陈氏燠休之,其爱之如父母,而归之如流水,欲无获民,将焉辟之?”(《左传·昭公三年》)晏子不愧为杰出的大政治家。他着眼于民众,着眼于民心向背。公室干了许多“弃其民”的蠢事,民众当然也就会抛弃他们了。而“陈氏燠休之”,何为“燠休”?就是说陈氏给老百姓以温暖,给老百姓以实惠,这样老百姓就会像对待父母一样敬爱他,就会像流水一样归顺他。这等于说这是历史潮流,势不可挡。
春秋时期全长三百多年,可分为前后两期。前期可称为大国争霸的时期,曾出现过“春秋五霸”。后期为大夫专政的时期,首先出现大夫专政乱相的是鲁国。公元前711年,鲁桓公即位,当时鲁国已衰弱不堪了。18年后,年幼的鲁庄公即位,桓公的其他三个儿子庆父、叔牙、季友为三大夫,称为“三桓”,他们乘机闹事,把鲁国闹得四分五裂,其中闹得最凶的是庆父,世人称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