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中国通史中的启迪与实践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中国通史中的启迪与实践

时间:2023-09-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这一成语,说的是再远大的目标的实现,也要从细小处做起,也就是脚踏实地的意思。此言的语源出自《老子》第六十四章:“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千里路的长程跋涉,是靠脚底下一步步走出来的。“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一语,首先强调的当然是走好足下的第一步,要有一个好的开端。老子的学说,既是经世之道,又是治国平天下之道。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中国通史中的启迪与实践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这一成语,说的是再远大的目标的实现,也要从细小处做起,也就是脚踏实地的意思。

此言的语源出自《老子》第六十四章:“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非常工整、非常朴实的三句话。此三句话,实际上是三个比喻,阐明人世间的道理。第一句话是讲树木。看那两个人伸开肩膀都合抱不起来的大树,是从毫末小的树苗逐渐成长起来的。第二句是讲高层建筑。看那九层高的高台,那是靠一筐一筐的泥土累积起来的。第三句是讲走路。千里路的长程跋涉,是靠脚底下一步步走出来的。作者在这里强调的是一个“细”字。“毫末”、“累土”、“足下”都是常人看来微不足道的事,因此“其微易散”。这个“散”字,注家有种种说法,笔者以为“散”即忽视之意。凡微不能散,因为微小容易被忽视,结果是什么事也办不成。

东汉有一少年名叫陈蕃,独居一室而龌龊不堪。其父之友薛勤批评他,问他为何不打扫干净来迎接宾客。他认为此为毫末小事,何必亲为,竟然回答说:“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屋?”薛勤当即反驳道:“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陈蕃之所以不扫屋,无非是不屑而致。胸怀大志,欲“扫除天下”固然可贵,然而一定要以不扫屋来作为“弃燕雀之小志,慕鸿鹄以高翔”的表现,我则未敢苟同。

凡事总是由小至大,正所谓集腋成裘,必须按一定的步骤程序去做。《诗经·大雅》的《思齐》篇中也有“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之语,其意思就是先给妻子做出榜样,宣传到兄弟,再进一步治理好一家一国。试想,一个不愿扫屋的人,当他着手办一件大事时,他必然会忽视它的初始环节和基础步骤的“第一步”,因为这对于他来说也不过是扫屋之类。(www.xing528.com)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一语,首先强调的当然是走好足下的第一步,要有一个好的开端。更为可贵的是,在强调走好第一步的同时,又强调了走好每一步。有一个好的开端还不够,还要把这好的开端坚持到最后,坚持到终了,这就是老子“慎终如初,则无败事”的思想。令他扼腕而叹的是,“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这种“不忘初心”的观念,在春秋时期的思想大家那里都可以寻找到。

老子的学说,既是经世之道,又是治国平天下之道。在治国上,他有一句为后世人反复应用的名句,叫——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