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学而不厌:中国通史中的学习精神

学而不厌:中国通史中的学习精神

时间:2023-09-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学而不厌,指学习没有满足的时候,比喻非常好学。语出《论语·述而》:“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对于“学而不厌”的学习精神,孔子自己就做出了最好最光辉的榜样。不少人以为孔子是“天生之圣”,他很清醒,一再表示:“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他倡导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民族精神,永远是后人最可珍视的精神食粮。

学而不厌:中国通史中的学习精神

学而不厌,指学习没有满足的时候,比喻非常好学。语出《论语·述而》:“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对于“学而不厌”的学习精神,孔子自己就做出了最好最光辉的榜样。他在学习上永远不满足,永远保持勤奋好学、积极奋进的精神状态。不少人以为孔子是“天生之圣”,他很清醒,一再表示:“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论语·述而》)“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论语·公冶长》)两句都是讲孔子自己的学习精神的。第一句是说,在学而不厌和认真思考问题这点上,是没有人比得上我的。第二句是说,在“好学”这一点上,人们都不如我孔丘。孔子这样说,绝不是他的自吹自擂,而是反映了他生活的实际。

孔子的一生是学习的一生。小的时候,他玩耍的是“俎豆之事”,也就是学习祭祀之类的礼节。稍大,以“太庙”中的“每事问”而惊动四邻。后来他向士人学“雅言”,“多识于鸟善草木之名”。少年时代当起了婚丧的“儒”(吹鼓手),后又当驾车的“驭者”,当季氏仓库出纳,“十五而志于学”,很早就把当时书库中的经典读遍了。“三十而立”,这个“立”字注家有种种说法,其实此立,是“立”于私学,现有史料可知,三十岁时他招收了第一批门生弟子,中国历史上首创私学的无疑是孔子。当了老师,他还是在学习。他曾就学于小国之君郯子,后又“子见老子”,带着弟子西行去见老聃,他问乐于苌弘,在师襄子家学鼓琴,向路人学歌,去杞地学夏礼,在楚国“闻韶,三月不知肉味”。他的一生都在学习。(www.xing528.com)

孔子是中国历史上“佑启我后人”的第一大圣人。两千五百年前,他打破了“学在官府”的陈腐格局,把人们带进了一个“私学”时代。他倡导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民族精神,永远是后人最可珍视的精神食粮。

孔子那么多学问,是哪里来的?是“问”来的,他年少时就以“入太庙,每事问”著称。他提倡向所有人请教,甚至向不及自己的人请教,名之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