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学术下移潮流:成语里的中国通史

学术下移潮流:成语里的中国通史

时间:2023-09-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站在学术下移潮流最前沿的,是一大批文士。春秋时期“礼坏乐崩”和“学术下移”以后,他们来到了民间,从事“藏书策、习谈论、服文学而议说”的事务。学术的真正下移,当在春秋中、后期,据考证,较大的有两次,都是由王室内部争斗而引发的。这是东周文化最大的一次迁移,为史家称道的“学术下移”。在学术下移进而创办私学的诸多人物中,孔子无疑是最杰出的。

学术下移潮流:成语里的中国通史

在西周时期,所有的文化学术都是由官府管着的,名之为“学在官府”。在《周礼·地官·司徒》中称管理学术文化的官吏为“邦教之官”或“教民之官”,简称“教官”。这些教官有多少人呢?按着《周礼》说的数一数,不得了,共有41695人,分属78种职官。春秋时天下大乱,这些国家级的文化机构无人管理了,这些教官也就从中央流散到民间去了。比如,世代掌握周史的司马氏(也就是司马迁的先祖),先是流落到晋国,后又流散到卫、赵、秦诸国,再进一步则在民间扎根。他们把鲁国的史书《春秋》、郑国的史书《志》、晋国的史书《乘》、楚国的史书《梼杌》,都带出了宫廷,传之于民间。大量的典籍、文档、礼器、乐器,都在民间流传开来了。这是一股势不可挡的“学术下移”大潮。

站在学术下移潮流最前沿的,是一大批文士。“士”们都受过良好的教育,当时周王朝称为“造士”,即《仪礼·王制》上说的“立四教,诗、书、礼、乐以造士”。春秋时期“礼坏乐崩”和“学术下移”以后,他们来到了民间,从事“藏书策、习谈论、服文学而议说”的事务。久而久之,就开创出一片文化的新天地——面向民众的私学。

这样一来,周王室垄断学术的现状很难维持了。最初各诸侯国向周天子强索土地民众者有之,但对王室保留的文化、典籍,尚不敢问津,偶尔由于王室贫弱,不能养活王官,一些有专门知识和技术的王官百工,相继分散至各诸侯国,但尚未形成学术的下移。学术的真正下移,当在春秋中、后期,据考证,较大的有两次,都是由王室内部争斗而引发的。第一次发生在周惠王、周襄王期间,因先后发生了王子颓及叔带争夺王位的内讧,世代掌管周史的太史司马氏离开王室,投靠晋国,带去了大量的文化典籍。第二次发生在周景王、周敬王期间,周景王死,周敬王立,王子朝起兵争夺王位失败后,率召氏、毛氏、尹氏、南宫氏等旧贵族和百工,携带王室所藏大量文献典籍,逃奔楚国。这是东周文化最大的一次迁移,为史家称道的“学术下移”。学术下移又带来了私学的发展。私学是一片极为广阔的领地,代表人物多多,诸如老子孔子墨子、叔向、史墨、关尹、孙武等,而最杰出、最有代表意义的无疑当是孔夫子。(www.xing528.com)

在学术下移进而创办私学的诸多人物中,孔子无疑是最杰出的。他生于公元前551年,卒于公元前479年,刚巧与人们所说的“公元前500年前后”的轴心时代相吻合。“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正因为如此,他被尊之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