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言归于好改为:中国通史中的言归于好

言归于好改为:中国通史中的言归于好

时间:2023-09-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言归于好,指彼此重新和好,虽然彼此之间曾经有过某种矛盾和斗争,但现在是雨过天晴,一切都重新和解了。后来,人们用“言归于好”来表示重新和好。盟会最后发表了盟约:“凡我同盟之人,既盟之后,言归于好。”这次会议最重要的是提出了“言归于好”的社会价值走向。这就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应。由于历史上的种种纠葛,盟会没有邀请郑国参与。

言归于好改为:中国通史中的言归于好

言归于好,指彼此重新和好,虽然彼此之间曾经有过某种矛盾和斗争,但现在是雨过天晴,一切都重新和解了。语出《左传·僖公九年》。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战争连年不断。齐桓公建立霸业后,具有极大的号召力,为了重修诸侯之好,齐桓公三十五年(前651年)约请诸侯在葵丘召开结盟会议,史称“葵丘会盟”。

参与会议的诸侯国有鲁、秦、卫、郑、许、曹等。在结盟大会上,诸侯国各抒己见,经过激烈的争论,最终达成了如下决议:第一,不得阻塞水源;第二,不得阻挠粮食的流通;第三,要尊贤育才,选拔贤士,不得世袭官职;第四,消除过去的隔阂,重新友好相处;第五,言而有信,不得违约。盟会结束时,齐桓公最后要求:“凡是参加同盟的各国,大家在订立了盟约之后,一定要遵照执行,和好相处,不得有违。”后来,人们用“言归于好”来表示重新和好。

周襄王虽然因病没有亲自参加这次盛会,但派了大臣宰孔参加了会议,还专门为齐桓公带来了祭肉。盟会最后发表了盟约:“凡我同盟之人,既盟之后,言归于好。”(《左传·僖公九年》)(www.xing528.com)

盟约的结语虽说只有短短的十四个文字符号,但意义重大,影响深远。这一盟约把与会者称为“同盟”者,事实上向大家发出了一个信号,与会者应同心同德。后来孙中山先生高举革命义旗时就借用了“同盟”一词。这次会议最重要的是提出了“言归于好”的社会价值走向。意思是说,不管以往国与国、人与人之间有何宿仇,在“同盟”的前提下都可以重建和谐友好的关系。

这就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应。由于历史上的种种纠葛,盟会没有邀请郑国参与。后来,郑国读到了盟约以后,坚定地要求参与“同盟”。可见,即使在春秋乱世,人们盼望统一和和平的心还是十分急切的。

这是发生在鲁僖公二年(前658年)的事。大国兼强国的晋国以利诱的方法离间小国虞与虢的关系,以达到各个击破的目的。晋将骏马和名璧献给贪得无厌的虞君,目的达到后,又抢回了骏马和宝玉,其间只隔半年时间,故有如是一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