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不下庶人,指不对百姓苛求完备的礼节。语出《孔子家语·五刑解第三十》,亦见于《礼记·曲礼上》。“礼不下庶人”这句成语,寻常百姓也常常提及,但未必深明其义。直白地翻译成白话文,那当是:礼不必全数下达于庶人,对普通百姓也不必求全礼。
关键是要弄清何以“礼不下庶人”呢?
从本质上说,礼是治国之道,也是安民之道。在已经建立起国家机器的“家天下”的社会条件下,当然主要是由天子、诸侯、各级官吏来“礼治”了。这些人比之数以千万计的庶民来说,是少数,但却是“关键的少数”。读一读《周礼》《仪礼》《礼记》,礼的条文实在太多了,真所谓“礼记无算”,真所谓“礼仪三百,威仪三千”,从制礼的初衷而言,这些主要是为那些“关键的少数”制定的,是为了让这些人更好地依礼而行,把国家治理得更好一些。但对于广大目不识丁的庶民来说,要记住和弄懂那么多的礼仪条文简直是不可能的事。于是,后来就比较实事求是地、变通地提出“礼不下庶人”。
有注家写道:“庶人不庙祭,则宗庙之礼所不及也。庶人徒行,则车乘之礼所不及也。庶人见君子不为客,则朝廷之礼所不及也。不下者,谓其不下及也。”(《礼记·曲礼上》游桂注)这位注家以为,礼往往是一定场合下对人的礼仪举止上的规范化要求,如果某些人物群体根本不会出现在这样的场合,那么这样的“礼”对他们来说完全是没有意义的了。这位注者举了三种情况和场合:一是名门大族乃至国家级的庙祭,参与其事的当然是族长、地方长官和国家元首之类的头面人物,“庶人不庙祭”,当然他们也不用去学什么“庙祭”之礼了。二是所谓“车乘之礼”,那对“有车族”来说是门大学门,怎样的人乘怎样的车,怎样的车见到比自己高档次的车应实施怎样的礼,学问大得很呢。可是,“庶人徒行”,给他们讲车乘之礼,无异于对牛弹琴了。三是所谓“朝廷之礼”,这对大大小小的文武百官来说是事关身家性命的大礼。据《礼记》《周礼》记载,单是这方面的礼就有上百条,而对庶人来说,实在是无用之礼。注者说得好,“不下者,谓其不下及也”。礼不下庶人,那是相当部分礼与庶人根本不搭界的缘故。(www.xing528.com)
这就可以想见,基于上述种种原因,在周代,礼的建设虽有它的全民性,但重点在于作为“关键少数”的官僚和贵族集团。至于对广大庶民来说,实施的是“礼不下庶人”的比较实在的决策,老百姓重要的还是“遽于事”,把农、工、商这样的实事办好了,那是既利国又利民的。
当然,把“礼不下庶人”说成是对普通百姓不必讲什么礼数,那是后人的敷衍与引申,与原始的语意无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