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是亲历了武王到成王时期的一场大乱的。当时,“管叔、蔡叔及群弟疑周公,武庚作乱,叛周”。最后是周公果断出手,平定了叛乱。但是,痛定思痛,最后周公认定问题出在一个“礼”字上。
周公从商王朝的历史教训中吸取了不少的统治经验,特别是利用商朝统治阶级的迷信上帝鬼神,相信天命的思想。因此,他首先确立了周王是天上天帝的儿子,是天下的共主,叫做“天子”。又以周天子为大宗;与周天子同姓的诸侯,因为都是周天子的叔伯、兄弟,故叫做小宗。这样就形成一种以血缘关系为联系的“宗法制”。那么对于异性诸侯,怎么办呢?周公认为,仍然可以通过宗法关系来加以控制,因为异性诸侯也多为周族的亲戚,在宗法上仍有间接联系。这样,就完全可以利用宗法关系把各个诸侯控制在周天子之下。
既然周王是天子,是天下共主,诸侯是臣属,就有个君臣、上下之分,诸侯之中也有亲疏之别。在诸侯内部也有君臣、上下之分,亲疏之别。诸侯之下还有卿、大夫、士的等级,这样,就形成一种天子、诸侯、卿、大夫、士阶梯式的等级制度。由宗法制和等级制度结合起来,就产生了一套完整的、严格的君臣、上下、父子、兄弟、亲疏、尊卑、贵贱等礼仪制度。根据史书记载,商朝和周朝都是“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祀,就是祭祀;戎,就是征伐。周朝的祭祀虽然不像商朝那样天天举行,事事占卜。但举行祭祀的仪式也很隆重,有乐有舞。出征打仗有不同的仪式,有不同的乐舞,会盟、饮宴、婚娶、丧葬等等,都有不同的仪式和乐舞。而这些大概就是周公作乐的内容了。
同时,在周公看来,礼是可言可履的,是安排好人与人之间贵与贱、尊与卑、长与幼、亲与疏关系的行为准则,而乐能给人以和谐欢乐之感。两者相配,就能推进天下太平、万民顺服、百官承事(《孔子家语·问玉》)。(www.xing528.com)
这就是“以礼治天下”的初衷,也就是流传万世的中华“礼乐文化”。在东周“礼崩乐坏”时期,礼乐文化为孔子一生所追求,孔子一生所追求的目标就是要恢复西周时期的礼乐制度。
那么,为何要制礼作乐呢?或者说,制礼作乐的主旨是什么呢?周公给出的答案是明确的,“兴正礼乐”的目的就是为了“民和睦”。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睦了,社会生活就平安,繁荣富强就有了基础。而为了实施“民和睦”的大目标,又必须形成一种社会规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