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相助,其意是说,为了对付来犯的敌人或意外的灾祸,邻近各村落互相警戒,互相援助。语出《孟子·滕文公上》。
这句“守望相助”成语的原始意义是专指井田制而言的,基本意思是讲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守护、相互看望、相互帮助。
最早提出“守望相助”一语的是孟子。他讲到了井田的配给,讲到了民众对乡里的依恋,还讲到了乡民相互间的义务时说:“(井田乡民)死徙无出乡。乡田同井,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则百姓亲睦。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孟子·滕文公上》)
这实际上是在讲村社中民众的权利和义务,尤其强调了村社民众的紧密友爱的关系。这里的关键词是“守望相助”一语,而该语中尤为重头的是“守望”二字。不少学者都将“守望”释为相守相望,以洞察奸伪,防止奸盗。(www.xing528.com)
由此可见,当时实施井田制的村社组织至少有这样一些功能:其一,自治功能。防止外部和内部敌人的侵犯。“夫仁政,必自经界始”,井田是按男丁或一夫一妇为单位分配土地的,有没有虚报,有没有骗报,如此这般,村社的每一个成员都应“守”而“望”之。其二,互助功能,这种互助是全方位的,不只是农田劳作上的互助互利,还包括生活上的种种相互关切,“疾病相扶持,则百姓亲睦”。这一功能相当于近现代流行于世界的社区委员会。其三,劳动功能和为国尽责之功能。井田制把一方土地切成九块,其中八块分给八户人家耕种,用劳动所得以养家活口,其余一块为公田,让大家一起在上面劳作,这种劳作称为“公事”,劳作所得上交公家(即国家)。这样的井田村社,就在“家”与“国”之间搭起了一座便捷可靠的桥梁,中国人的“家”“国”一体观念就是这样形成和日渐被固化下来的。
井田制解体之后,这种村社中的“守望相助”精神作为民族传统被保存了下来。它逐渐演化成为渗入中华民族骨髓的一种患难与共的团结协作的精神。到了汉代,井田制早已不复存在,但是汉代人还是坚持着“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救,民是以和睦”(《汉书·食货志》)的人际关系准则,并强调这是中国人真正的“治民之道”。此后,“守望相助”一词的成语化进程加速,被广泛地使用于书本语言和人们的口头语言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