彻田为粮,彻者,治也,指开荒种粮,出自《诗经·大雅·公刘》:“度其隰原,彻田为粮。”
公刘是周族历史上后稷之后最了不得的王者。公刘的祖父不窋晚年时,正处于夏朝政治衰败时期,夏朝太康废弃农官,不注意农事。不窋因而失去农官之职,于是逃奔到戎狄部族地区。不窋死后,他的儿子、公刘的父亲鞠即位。鞠死后,公刘即位。公刘虽然处在戎狄偏僻地区,但继续从事后稷的事业,他带领族人发展祖业,从发展农业着手,振兴周族。特别是致力于耕种,到处察看土地性能,从漆水、沮水渡过渭水,伐取木材以供应用。于是,在他带领下,外出的人有资财,定居的人有积蓄,民众仰仗他过上好日子。各族人感念他的恩德,周边地区的人大多迁到这里,拥护和归顺他。周朝事业的兴起就是在这里开始的,所以诗人创作歌诗乐章称颂他的德行。公刘死后,其子庆节即位,把国都建在豳地。
《诗经》所言“度其隰原,彻田为粮”,是指周人当时所居的地区,条件较差,大多是低湿地,即所谓“隰原”,在没有加以改造之前,是难以耕种的。公刘实施“彻田为粮”是个大政策。他所谓的“彻田”,首先是治理土地。“隰原”原先是不适宜于种植粮食作物的,公刘就在隰原上开出一道道水渠,让其中的水流向大江大河。这是“彻田”的第一义。其次,把“彻田”与土地使用权紧密联结在一起,实行谁彻田,谁占有,这是第二义。再次,在彻田基础上,适当的收取一点税收,这就是孟子津津乐道的“周人百亩而彻”(《孟子·滕文公》),也就是给你一百亩土地,相应收取相当于十分之一的税收。(www.xing528.com)
“彻田为粮”一词,后人释义为开荒种粮治田畴,这也可以说是以农立国的根本。公刘这样做,“务耕种,行地宜”,使周民“行者有资,居者有畜积,民赖其庆”。《史记·周本纪》说:“周道之兴自此始。”
自公刘之后,周族曾经一度中衰。传十代,到了周历史上著名的古公亶父时期。“古公亶父复修后稷、公刘之义”,他一面关心民生,恢复以农为本的好传统,同时力求与邻邦和平相处,人们一致称道他是个好国君,因其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