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王朝灭亡后,周统治者把殷人中的部分人员赏给有功的周王室人员。最著名的是分给鲁公以“殷民六族”——条氏、徐氏、萧氏、索氏、长勺氏、尾勺氏,分给康叔以“殷民七族”——陶氏、施氏、繁氏、锜氏、樊氏、饥氏、终葵氏。很显然,这些“六族”“七族”中人,大多是以“匠”(手艺)著称的。举例来说,条氏、索氏,当是不同类别的绳索工匠;萧氏,当是乐器工匠;长勺氏、尾勺氏,当是不同品类的酒器工匠;陶氏,当是制陶工匠;施氏,当是制作旌旗的工匠;繁氏,当是制作马缨的工匠;樊氏,当是篱笆工匠;锜氏,当是制凿工匠。
可以想见,当时手工业的分工已经相当细致,不只是有了专人专业,还已经有了相对固定的工匠族群。匠人匠族的出现,是商代商业发展的前提条件。这些手工业者也就是后来称作“匠人匠族”的,必然要以自己的产品来和别人交换,才能满足自己的生活需要。
许多文献表明,商时城市中普遍设有交易市场。《六韬》记载说:“殷君善治宫室,大者百里,中有九市。”百里,是说城市的规模之大,九市,是说城市中市场之多。《帝王世纪》也说商代“宫有九市”。
在交易市场靠何物实施交易呢?看来他们靠的是一种宝贝——海贝。此贝作为当时的一种货币。其要求贝如白雪或是牙齿那样洁亮,于是引出了“悬珠编贝”的成语,意说悬挂的明珠,编排整齐的贝壳,以此形容人眼睛明亮美丽和牙齿洁白整齐。在东汉班固《汉书·东方朔传》有“目若悬珠,齿若编贝”。(www.xing528.com)
考古发现,商代的墓葬中经常随葬海贝,即使寻常百姓家也如此。殷墟西区的939座中小墓中,有340座葬有海贝,而且这些都是平民百姓的墓葬。1958年到1961年殷墟发掘的中小墓葬302座,其中也有相当部分随葬有海贝。大海离殷都安阳有千里之遥,在平民百姓手中会有那么多海贝,显然当时海贝已经充当了商品交易中介的作用。普通的海贝,变成交易中的宝贝,这在商业发展中跨出了很大的一步。
姜子牙可是商周交替时期的一个大名人。人们知道得较多的是他在渭水边遇到了周文王,后来成了文王师,再后来助武王灭殷,封于齐。殊不知,他在此前可是个行走商道的商人。他曾对人说,他晚年政坛成功,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早年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