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成语里的中国通史:揭秘蛇吞象的起源与演变

成语里的中国通史:揭秘蛇吞象的起源与演变

时间:2023-09-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专家以为,这则蛇吞象的神话故事中的“蛇”,实际上指的就是龙。看来,在运用“蛇吞象”这一成语时,是要把神话原意与后世的世俗用法严格区分开来的。古代典故和民间传说有所不同,一个是说蛇的贪婪——“蛇吞象”,一个是说人的贪婪,人被蛇吞掉——“蛇吞相”,这大概是口头文学传播演变的结果。

成语里的中国通史:揭秘蛇吞象的起源与演变

在《山海经》中有个著名的“蛇吞象”的故事。《山海经·海内经》有这样的记述:“有朱卷之国,有黑蛇,青首,食象。”郭璞注:“黑蛇,巴蛇也。”《山海经·海内南经》进一步记述道:“巴蛇食象,三岁而出其骨。”这一故事的大意是说,在天下的西部地区,有一个朱卷之国,那里有一种特殊品种的巨蛇,称为巴蛇,它可以一口气把一头巨象吞食掉,三年以后象的肌肉皮毛都已被消化掉,而象骨被吐出来。这是十分神奇的。

专家以为,这则蛇吞象的神话故事中的“蛇”,实际上指的就是龙。意思是说,世间任何的庞然大物,在龙面前都是不堪一击的,这也是从一个视角展示中华民族无比的生命力。

“蛇吞象”的神话故事原意是盛赞龙的威武无比,无可抵御。可是,它被成语化以后,就有了词义上的很大转换,往往用来形容贪心和不自量力者。看来,在运用“蛇吞象”这一成语时,是要把神话原意与后世的世俗用法严格区分开来的。

在民间还有一个“人心不足蛇吞象”的故事,传说,古代有一个农夫上山砍柴,见一条小蛇冻得发僵,非常可怜,便把它揣在怀里,带回家里喂养。小蛇慢慢长成大蛇,农夫就把它放在山后石洞里,渴了饮山泉,饿了吃野果,大蛇自然对农夫很感激。不久,大蛇的石洞口长出棵小小的灵芝,越长越神奇,人们都想得到它,只因大蛇在守护,谁也不敢近前。这件事被皇上知道了,就下诏:谁能采来这棵灵芝,就受重赏。这个农夫想得到赏赐,就央求大蛇把灵芝送给他,大蛇答应了,农夫就把灵芝献给皇上,由是得到了一批金银财宝的奖赏。又过了些日子,皇后的眼瞎了,御医说只有龙蛇的眼珠才能治好皇后的眼,皇上又想到这个献灵芝的农夫,就命他去挖那大蛇的眼睛。许诺他事成之后,封他为宰相。这农夫发了财,又想当大官,于是又来央求大蛇给他一只眼珠。大蛇为了报恩,只好忍痛让农夫挖去一只眼珠。皇后的眼睛复明了,由是,农夫遂当上宰相。这个农夫当上了宰相后,养尊处优,享不尽的荣华富贵,生怕哪一天死掉,丢下这万贯家财。于是,就想要长生不老之法,听说吃龙蛇之心,能够长生不老,就又到山中去找大蛇,要求再给他一颗心,成全他长生不老。大蛇见农夫如此贪心不足,就张嘴叫他去挖。这个贪婪的宰相一近前,就被大蛇吞下肚里,这宰相(象之谐音)再也没回来。这也是“蛇吞象”神话传说的一种版本。(www.xing528.com)

古代典故和民间传说有所不同,一个是说蛇的贪婪——“蛇吞象”,一个是说人的贪婪,人被蛇吞掉——“蛇吞相”,这大概是口头文学传播演变的结果。无需鉴别真伪,都是警喻如果贪心不足,不得好下场。

龙作为一种图腾,它本身是人的思想的产物,是人的文化的象征。而龙的图腾一旦形成和成熟,它又反作用于人类,甚至支配人们的思想行为。夏代南部氏族的“断发文身”,实际上已形成了人龙一体的观念,再跨前一步,就承认自己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