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九似龙:中国通史中的神灵物

九似龙:中国通史中的神灵物

更新时间:2025-01-16 工作计划 版权反馈
【摘要】:“龙”就是通过“拢”的手段加工组合成的世间本没有,但又被大家公认为有的一种神灵物类。大家在龙的图腾面前,就会感觉到我中有你、你中有我。一般认为,“龙有九似”,即所谓的首似牛,鼻似猪,角似鹿,鬣似马,鳞似鱼,眼似兔,项似蛇,爪似鹰,掌似虎。内蒙古赤峰发现的原龙玉器,已综合了“九似”中的牛、马、猪、鹰等多种物类了。龙文化的意义在于在原有的文化共融性的基础上再大大地推进一步,形成一种统一的龙文化。

不少学者对“龙”的原始意义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究。“龙”的初义,即是“拢”,也就是把一些原本不同的元素拢聚在一起,通过融会贯通,形成一个新的统一体。“龙”就是通过“拢”的手段加工组合成的世间本没有,但又被大家公认为有的一种神灵物类。

就拿夏王朝建立之前的中国龙来说,它至少汇“拢”了氏族中的蛇图腾群体、猪图腾群体、牛图腾群体,还可能有羊与鱼图腾的群体。把这些群体组合起来,就是一种龙的文化了。大家在龙的图腾面前,就会感觉到我中有你、你中有我。这就是一种和谐的糅合。

一般认为,“龙有九似”,即所谓的首似牛,鼻似猪,角似鹿,鬣似马,鳞似鱼,眼似兔,项似蛇,爪似鹰,掌似虎。这种种的“似”,实际上是种种品格上的象征性,比如牛象征勤劳、忍从、拼斗,猪象征大耳、多富、口食,蛇象征柔和、性欲,马象征英武、雄壮,鹿象征君子风范,等等。

多种图腾的和谐糅合,必然会涉及地域的和谐相处。有学者根据考古相关资料,再参之以文献典籍,认为龙的分布地区极广,《管子》中说,“龙生于水”,凡有水的地方,就会有龙蛇文化。越人“断发文身,以象龙子”,越地可能是龙文化的发祥地。后来,龙文化向南传,“南海为龙之都会”(《广东新语》),这里说的“南海”,是泛指现在的两广地区。再后来,龙文化向西南走,在汉水流域形成了鳄鱼崇拜,这是龙文化的一种变态。然后又折向中原,在河南濮阳西水坡遗址出土了三组大画面的蚌塑的“龙虎斗”图形,这是更富有现场感了。内蒙古赤峰发现的原龙玉器,已综合了“九似”中的牛、马、猪、鹰等多种物类了。龙文化一路走过来,一路变化着,又一路糅合着。(www.xing528.com)

每一种崇拜所据有的地域都是相对的,还有许多是交叉的,中华的地域文化本身就是杂交文化,有着历史发展形成的共融性。这是中华文化的优势。龙文化的意义在于在原有的文化共融性的基础上再大大地推进一步,形成一种统一的龙文化。可以这样说,大禹平水土的成功,为华夏大地的第一次大统一创造了条件,而龙文化的成熟正是这种统一局面到来的重要标志。

在中国的神话故事中,永远是蛇龙一体的。《山海经》中说到,有一种蛇,可以吞食比它大的巨物,这就是所谓——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