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沐而三捉发”这句成语见之于《吕氏春秋·谨听》,表达的是大禹为了治水大业而求贤若渴的生活状态。
古人留长发,因此沐发(洗头)是一件大事。“一沐而三捉发”说的是,在大禹治水期间,上门到大禹住所献计献策的人很多,即使大禹在洗发的时候也安宁不下来。事情常常是这样的:大禹开始洗头了,当听说有人上门献计时,大禹马上把头发拧干(即所谓的“捉发”)了出来见客。送走了这批客人后,大禹就继续洗发,可是第二批客人又来了,大禹又马上毫不犹豫地把头发拧干,接见第二批客人,并认真地听取客人们的意见和看法。第二批客人送走了,大禹继续洗头,还没等他把头洗完,第三批客人又来了。大禹还是乐呵呵地把头发拧干了,与客人交谈,听取客人的意见。
大禹为何要“一沐而三捉发”那样的礼贤下士?道理很简单,就是《谨听》篇说的“通乎己之不足也”。这里的“通”字,可以释之为“补”。一个人才气再高、能耐再大,也总是有限的。“众人是圣人”。多听听众人的意见,实施礼贤下士,就可以补自己的不足。尤其是实施平水土这样的千秋大业,还得多听听众人的意见,即使“一沐三捉发”(亦作“一沐三握发”)也是值得的。
“一沐三捉发”的精神,在历史进程中得到了很好的传承。在《史记·鲁周公世家》中,周公有一段自我表述:“我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犹恐失天下之贤人。”这段话的意思是说,我周公辅佐成王时,日理万机,但把重心还是放在“起以待士”上。每当士人前来献计献策的时候,我如果在洗发,那马上就拧干了长发来接见他们,即所谓的“一沐三捉发”。我如果在吃饭,连吃在口中的饭也赶不上咽下去,吐出后就马上与士人交换意见,即所谓的“一饭三吐哺”。周公这样做就是为了不失去“天下之贤”。大禹精神在周公身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www.xing528.com)
后来曹操在短歌行里引用这个典故:“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就是说只有像大禹、周公那样礼待贤才,才能使天下人归于自己。
虽说当时的中央政府已经把平水土的大任交给了大禹,可是他没有因此而单打独斗,他力求到四面八方去寻找各种助力,最大限度地发动地方势力参与其事。他还懂得让中央的其他部门辅助平水土,形成一种合力。这样干,大禹称之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