鲧去位以后,洪水还是没有退去。治水大员的位子空缺着。帝舜召开最高议事会议——“四岳大会”。帝舜要大家推举真正担得起治水重任的人。真是想不到,差不多所有参加会议的人都众口一词地说:“除了禹这个年轻人外,没有别人可担此任了。”禹一再推辞,可是众望所归,怎么推也推不了。
按照战国时代大思想家孟子的推算,禹被任命为主管治水的“司空”时,大约是26岁。大禹是肩负着众人的期望走马上任的,大禹又是背负着父亲“绩用弗成”而被诛的沉重心理压力走上治水第一线的。《史记》上写了这样凝重的一笔:“禹伤先人(父亲)鲧功之不成受诛。”后缩写为“伤父之诛”,其意思是说,父亲鲧由于种种原因而治水失败,这让他太伤感甚至可以说是太伤心了。但是,这伤感背后深藏着的是一种怎样的情结呢?答案有了,那就是深深地写在他的心碑上的四个大字:“劳身焦思”。
禹清楚地知道,父亲的失败是事出有因的。不是没有能力,也不是没有好的助手,其“伤”就伤在“负命毁族”上,他独断独行,听不得别人的意见。他争名争利,还与天下共主尧与舜争帝位,尤其是反对舜接尧的班。那样,你本事再大,也是干不好治水这件大事的。禹记住了这“伤”处,决心把自己的一切献给治水大业。(www.xing528.com)
禹伤痛父亲鲧治水无功被杀,更让他劳身苦思的还是治水工程,他在外治水十三年,自己吃穿一直都非常简朴,但对祖先和神明的祭祀却很丰厚尽礼。自己居住的房屋非常简陋,但不惜耗费巨资于修渠挖沟等水利工程。他早出晚归,赶旱路坐车,走水路乘船,走泥泞的路穿上两头翘起的橇行走,走山路穿上有齿的檋。测定平直的水准和绳墨,划定图式的圆规和方矩,都是随身带着离不开的东西,用这些来开划九州,辟通九州道路,修筑九州湖泽堤障,计度九州山岳脉络。对缺粮少食的地方,还要去调有余粮地方的粮食来补其不足,务使各诸侯境内丰歉均一,等等。这一切又怎么不让禹“劳身焦思”呢?
主政治水大业,就意味着把自己的一切献给了民众。那一年,大禹成家了,而且很快有了孩子。他唯一的选择是别雏离妻,马上踏上治水路,这就有了这样一句新成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