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很早就有学者指出,城的发明是与治水有关的,或者说“壅防”启发了“城防”。由此鲧会联想到经得起敌人冲击的防御工事的建造。说鲧是中国历史上始造城郭的第一人,在文献上有不少记载。《淮南子·原道训》更是给出鲧作城池的高度:“昔夏鲧作三仞之城。”而河南二里头遗址中,却未见城墙。残存城墙埋在地表下达2.5—5米,残宽达8—13米。这些都证明了,鲧发明筑城的说法,应该说基本上靠得住。
很早就有学者指出,城的发明是与治水有关的,或者说“壅防”启发了“城防”。鲧为了治水,不论是水中建造的堤坝,还是建造在河两边的堤岸,一个最基本的要求就是牢固,经得起狂风巨浪的冲击。由此鲧会联想到经得起敌人冲击的防御工事的建造。如果在自己所在的地域外围上建造坚实的、经得起敌人冲击的、足以保护自我的“堤岸”一样的工事,岂不安全得多了吗?在一些史书上早有“夏鲧作城”(《淮南子》)的说法,这应该还是可信的。
说鲧是中国历史上始造城郭的第一人,在文献上有不少记载。如《世本》载:“鲧作城。”《吕氏春秋·君守篇》载:“奚仲作车,仓颉作书,后稷作稼,皋陶作刑,昆吾作陶,夏鲧作城,此六人者,所作当矣。”《吴越春秋》载:“鲧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守民,此城郭之始也。”《淮南子·原道训》更是给出鲧作城池的高度:“昔夏鲧作三仞之城。”按照周朝的长度单位推算,一仞为八尺,三仞也就是两丈四尺。如果按东汉的长度单位换算,也有现今的将近两丈了。
从地下发掘看,“城”的出现和发明的确已有四五千年的历史。早在河南淮阳平粮台和登封王城岗遗址中,就都已发现了外围的夯土墙,那就是最早的城墙。而河南二里头遗址中,却未见城墙。之后,山东城子崖遗址中,有了较为完整的城墙建筑,该墙南北长530米,东西宽430米,总面积达20万平方米。残存城墙埋在地表下达2.5—5米,残宽达8—13米。这些都证明了,鲧发明筑城的说法,应该说基本上靠得住。(www.xing528.com)
鲧治水失败之后,治水的接力棒意外地传到了鲧的儿子禹的手中,禹是怀着怎样的复杂情感上任的呢?他自己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