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工去职后,洪水泛滥却日甚一日,“洪水滔天,浩浩怀山襄陵,下民其忧”,在紧急情况下,尧帝征询新的治水大员人选,大多数人的意见是说鲧可以。理由很简单,一是鲧曾是共工的得力助手,他有经验,有这方面的能力;二是这个人有干劲,把任务交给他,他会拼死把事干好。听了众人的话,尧只是摇头,说:“说他有能力、有干劲,这一点不假,不过,这个人有个致命伤,就是‘负命毁族’,一旦把权力交给这样的人,必会贻误大事。”
什么叫“负命毁族”呢?原来“负命”指的是违抗命令,就是不听上头的指挥。而“毁族”就是不遵守族规,好自作主张,结果会让全族遭殃。两句话加起来,都说的是他不听话。当时原始社会已经走到了它的终点站,作为天下共主的“帝”还是喜欢听话的人的。客观地说,让鲧这样不听话的人执掌治水大业,的确有一定危险性。
这时,参加会议的众人异口同声地说:“等之未有贤于鲧者”(《史记·夏本纪》)。意思是说,比较过了,在所有人中间,论治水的经验,论实际能力,没有一个比得过鲧的了,也没有人比鲧更贤良的了。帝尧想了一想,觉得说得有道理,于是说:“那就试试吧!”
帝尧原先说是“试试吧”,可是,后来一试就是九年,说明鲧果真不是个无能之辈。这九年间也不能说他一无是处。他继续用“壅防”的方法治理水患,在一些地方取得了一些成绩。他改进“壅防”方法,提高“壅防”水平。他结合治水有效地实行了移民政策,最重要的是一改当时的常规,他把铜器用作治水工具,提高了治水效率。(www.xing528.com)
但最大的问题还是在于他个性上的“负命毁族”,他听不得不同意见,与部属关系闹得紧张。在治水方法上,他相对比较保守,不愿在坚持“壅防”的同时外加“疏导”。尤其致命的是他不听天下共主尧和新登位的共主舜的教导。“舜登用,摄行天子之政,巡狩,行视鲧之治水无状。”舜对他下的结论是“无状”,就是无功效,基本上是给了他否定的评价。
这不能不说是个悲剧。“负命毁族”毁了治水大业,也毁了鲧的功名。
鲧这个人物还是不能让人忘怀的,一方面他是我国早期失败的治水英雄,同时又是个有成就的发明家,他成功地将壅防工程转变成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