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统一天下人的思想行为,舜是下了大功夫的。据说,舜请人把历史上著名的“中国故事”文本拿来给他看,从中寻觅施教民众的方略。他把目光集中在“八恺”“八元”这两组“中国故事”上。所谓“八恺”,就是世传的高阳氏的八大才子的故事,“恺”是快乐、和乐的意思。这八大才子最擅长的是怎样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更加和谐和乐一些。所谓“八元”,就是世传的高辛氏的另外八大才子的故事,“元,善也”,这八大才子最擅长的是怎样引导人做善事、发善心。舜决定切切实实的弘扬“八恺”“八元”的精神,“布五教于四方,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内平外成”。(《史记·五帝本纪》)
舜总结并弘扬“五教”,就是中国传统社会最重要的文化观念“三纲五常”中的“五常观”,史称“五常之教”。父义,当父亲的要教人以正义。母慈,当母亲的要教人以慈爱。兄友,当兄长的要待人以友情。弟恭,当小弟的要懂得恭敬兄长。子孝,当子女的要学会孝顺。这“五常之教”是老祖宗留给后世极为珍贵的文化遗产。在之后的两千余年古代社会中,“五常之教”一直是社会教育的大本大纲。
在舜帝“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五教观念的基础上,到秦汉时形成了完整意义上的“五常”观,即仁、义、礼、智、信,用以调整、规范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等人伦关系。“五常”这个词,在西汉董仲舒的《春秋繁露》中完整地提了出来,他对先贤提出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和仁义礼智等伦理道德观念又做了梳理和阐释。董仲舒在对孟子提出的“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的“五伦”道德规范基础上,做了进一步的发挥,提出了三纲原理和五常之道。把孟子提出“仁、义、礼、智”扩充为“仁、义、礼、智、信”,后称“五常”。这“五常”贯穿于中华伦理的发展中。(www.xing528.com)
“职责”观念是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那么,在中国古代社会,何时开始有较为明确的分职定责观念呢?较为肯定的答案是,五帝中的第五帝舜时,才有了明确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