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虞禅,夏殷周继”,这话是写在《孟子·万章上》中的一段成语化的经典语词,它深刻地揭示了从原始社会后期实行的禅让制最终过渡到三代的世袭制,具有它自身的合理性和必然性。
何为“禅让”?“禅让”这个词实际上它由“禅”与“让”两字组合而成。《史记索隐》称:“禅者,传也。”“禅”道出了“禅让”制度的主旨,就是要实现统治权的合理传承。“让”,是讲统治权传承的具体方式和方法。表面上看,“让”有谦让、推辞的意思,实则是“推贤尚善曰让”。最后通过礼让,通过民主推举,选出会“使下”、能“善群”的贤人善人来引领整个社会的发展和前行。
这种“选贤与能”的禅让制是怎样实现的呢?《尚书》中讲了这样一则故事。先是帝尧提出问题:“啊!四方的诸侯之长,我在位七十年了,你们谁能顺应天命,接替我的职位呢?”四方的诸侯之长回答:“我们德才鄙陋低劣,我们接位的话,是会辱没帝位的。”传说,当时有不少人讨好地说:“首领就传给您的儿子丹朱吧!”尧十分肯定地说:“不行,绝对不行!我共有十个儿子,大儿子丹朱是不肖之子,其他几个也不行,都不足以管理天下。我不能为一家一姓之利而去危害天下大事。”于是帝尧就请大家到各处去寻找贤明之人,举荐隐匿民间的贤人,就是出身卑微也没关系。
当时有人进言于尧说:“民间有位光棍汉,名叫虞舜,是很优秀的。”帝尧说:“对啊,我也有所耳闻了,他的情况究竟怎样呢?”四方诸侯之长说:“他是一个瞎子的儿子,父亲行事愚蠢而固执,后母悖谬不真实,兄弟名叫象,十分骄横,而舜却与他们能和谐相处,用孝行来感化他们,约束他们,使之不至于陷于邪恶。”帝尧说:“这样的孝子,我可试用他。”后来的三年里,尧对舜进行了种种测试。先是把自己两个女儿嫁给他,观察他与两女相处所循的法则。还派了九个男子和他相处,以观察他在社会生活中的表现。帝尧对两女说:“你们要必敬必戒,谨慎啊!”尧又让舜进入原始森林拓荒,舜能在暴风雨中都不迷失方向。看到这些,尧心里认为舜有“圣智”,便召来舜说:“你谋划的事情都很周密,你所说的都能做到,现在三年的考察期已经到了。”大家觉得舜处世为人都不错,尧就决定把帝位传给他了。舜认为自己德行及智力不能胜任,再三推让,尧不同意舜的推托,一定要舜登帝位。(www.xing528.com)
这些记载和传说都证明,禅让制在中国历史上的确是有的,而且相当严格。
孟子与他的学生万章之间有过一番关于禅让究竟是怎么回事的讨论。讨论的重心放在,禅让给谁是由谁决定的这个问题上。是君王决定的?还是由上天决定的?还是由民众决定的?孟子引用了一句古语来作答——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