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设计一大抄?
照抄照搬山寨,设计师≠复印机
抄的正确理解
抄的正确姿势
大师也在抄
今天我们来聊一个敏感话题,这个话题在设计行业中绕不开,那就是—到底能不能抄别人的设计?我知道提到“抄”这个字,很多人是深恶痛绝的,对于照搬照抄的行为十分不齿。很多业内大咖多次聊到,照搬照抄会毁掉设计的原创性,会出现大批“复印机”般的伪设计师。
高举原创大旗显然没错,但原创设计也并非无源之水,思想需要用实物进行表现落地,那这些元素、材质、工艺、表现手法是否要求设计师纯原创呢?显然不可能,我们无法拒绝前人智慧的成果,只有学习并积累以往经验才能不断进阶。就像练习书法一样,先临帖,体会大师的字形、结构、笔意,博采众长,慢慢才能形成自己的风格。
这样一说大家都懂,但我并不是要为抄袭这种行为平反,我说的抄≠山寨≠照搬照抄,抄指的是临摹、借鉴、分析。举个例子,看以下图片。
前几年某泰汽车开启山寨模式,不断照抄名车成熟车型,某泰皮尺组永远忙碌在各大车展,一时间“保时泰”名震江湖,成为撩妹神器。这种行为就是彻底照搬照抄,没有创新度可言,最终让这个品牌业绩不断下滑。而不修炼内功,只是一味模仿豪车,做表面文章,导致车辆问题不断,市场口碑很差,最终黯然退场。
类似的还有路虎极光和某风。
产品外观抄袭体现了某些国内品牌的不自信和设计研发能力的不足,这种抄袭短期内也许会刺激销量,带来一批客户。但是这批客户并不是冲着这些抄袭品牌的知名度来的,而是冲着被抄袭品牌来的,他们显然有“虚荣”的标签。这样的销售额增加非但不会使自身的品牌价值提升,反而会损害原有积累的品牌价值,从较长的时间单位来看,得不偿失。
我们继续举个例子,再来一组图。
Muuto Nerd Chair书呆子椅,这款椅子因为独特的斯堪的纳维亚式的风格,在2011年获得了Muuto人才奖。看看这流畅的线条,微微前倾的座面,优雅精细,手感还很不错,拿回家里放到哪都很瞩目。Muuto Nerd Chair原本价格应该是5000多块,然而在某宝上一搜“书呆椅”或者“北欧设计师椅”,会出现很多这样“一毛一样”的椅子,只需要几百块,少则100多块,多则700多块。然而我们对比一下,就好像看到整容脸遇到真颜的尴尬局面,明显可以看出山寨品显得十分没气质,弯腰驼背不笔挺,很僵硬不自然,因为弯曲工艺和审美水平的限制,曲线模仿不到位,放家里也显廉价。造型不到位,多半是技术水平达不到。材质也让人担心,很多这样的椅子只有椅子腿是木头的,座面和靠背都是塑料材质,就怕一个100公斤的胖子坐上去就塌掉了或者翻仰过去,小孩子坐在这样的椅子上也很不安全。
这就是彻头彻尾的山寨和照搬照抄,没有技术含量和创新思想,做设计如果抄到这程度,那基本没啥底线,也没有进阶的可能了。
那么照此思路,是不是在设计中应该完全坚持原创,不应该有任何类似借鉴的情况出现呢?也不尽然,再继续举例子,且看以下对比图。
上页左图是中国明清风格中经典的圈椅,它设计精巧,简约而不简单,体现了中国文人气息,旷达高远,又表达了外圆内方的处世哲学,是艺术与技术的完美结合。据说背后的这个圈在选材和加工上就大有讲究,传统工艺甚至用猪皮包裹进行水煮,将胶质渗入木材内部,再进行烘干,保证后期防水防潮且不变形。而上页右图是Y椅,是丹麦椅子设计大师汉斯·瓦格纳(Hans J.Wegner)的经典作品之一,瓦格纳对设计精益求精,并不在意产量,丹麦是个资源有限的国家,对每种材料最合理地使用是每一位杰出设计师非常关心的问题。在任何时候,瓦格纳都亲自研究每一个细节,瓦格纳尤其强调一件家具的全方位设计,认为“一件家具永远都不会有背部”。瓦格纳的家具设计与中国明清风格家具有着很深的联系。椅背的Y字形,去繁就简,结合了意象上的抽象美与人体工学功能,让端庄严肃的太师椅,变得灵巧生动,时尚又不失优雅,所以这把椅子,也被称为中国椅。但是我们能够直观地发现,椅子中没有任何一点儿照搬照抄的山寨行为,但是它的韵味与圈椅有相通之处。这显然不是简单的模仿,而是某种意义的符合现代审美和工业生产的改良,这才是让我们认可并赞赏的抄。
类似的还有温莎椅和宜家诺勒利椅。温莎椅发源于17世纪末—18世纪初的英国,其名字来源于当地一个叫温莎的小镇,质量轻、质地硬、款式优雅,材质方面不局限于传统英式家具中常用的贵重木材。
温莎椅典型的特征就是厚实的座面与直接旋切成型的圆柱状背靠和椅腿的结合,形象地形容就像是上下各几根木棍直接插在座面上。其结构简单,坐起来也十分舒适。温莎椅流行到一个地方,就利用当地木材加工制作,造型多样。
1958年,纳·雅各布森为哥本哈根皇家酒店的大厅以及接待区设计了这个蛋椅。这个卵形椅子从此成了丹麦家具设计的样本。蛋椅独特的造型,在公共场所开辟一个不被打扰的空间——特别适合躺着休息或者等待,就跟家一样。创始于纳·雅各布森家车库的蛋椅,用石膏浇注,人工合成的贝壳外形用泡沫填补,并覆盖上织物或不同种类的皮子,停留在星形的铝制底座上。蛋椅的外壳由玻璃纤维和聚氨酯泡沫体加固而成。椅子还有一个可调整的倾斜,可以根据不同用户的体重来调整。椅子底部由如丝缎般光滑的焊接钢管和一个四星形注模铝组成,可以用织布和皮质作装饰。
宜家在蛋椅的基础上,对椅背、扶手、座椅等多处简化,设计推出了阿维卡单人椅。它的尺度更小更灵活,不但用料节省,工艺简化,而且适用于更多空间。
他们都不是简单抄袭,而是在致敬大师的同时,在一定基础上进行借鉴学习、改良升级,使其更加符合当下的生活空间尺度和工业生产的需求以及当代人的审美水平。
就像我要讲的抄,抄的不是表象,模仿的不是形式,而是洞察背后的规律和思维方式。这一点至关重要,借鉴—学习—升级。
那如何才能用正确姿势抄呢?我们学设计,首先要懂得设计语言,我们要将借鉴对象的语言读懂,才能深度解析。说句简单话,就是你要把复杂的造型色彩体系掰开揉碎,变成最纯粹的点、线、面,继续举例。
抄的不是表象,模仿的不是形式,而是洞察背后的规律和思维方式。
把Y椅掰开揉碎之后,就是这一堆线条,大家发现了什么?很简单很有序对吗?但是给你一堆这种点、线、面,你能快速认知并组合出实用的椅子吗?可能会组合成功,但会花时间去思考和分辨每个具体部分及组合方式。这样说来我们真正缺乏的不是对于点、线、面的认识,而是缺乏对于设计语言的驾驭能力。也就是说,这恰恰是我们需要抄的目标,运用具体的设计语言学会分解和构建,最终形成具有秩序、符合审美需求的面貌。
在我们日常所见平面设计的作品里,无论多么复杂的形象都是由点、线、面的基本要素构成的。将点、线、面等具象与抽象的形态按照美的形式法则与一定的秩序进行分解、组合,创作出新的视觉传达的画面效果。点、线、面不仅是各种艺术中的基础知识,也与生活中的物象有着密切的关系。
对比一下上页的两幅图,第一幅是典型的平面构成,第二幅是大兴国际机场的照片,我们通过对比惊奇地发现,它们的构造如此相似,看似复杂的结构,将其平面化观察,发现也是运用基本设计语言——点、线、面,竟然能构建出如此震撼的空间效果。
将复杂的物象平面化,用点、线、面进行总结梳理,这个理论并不是我提出来的,而是20世纪艺术家康定斯基。据说有一天晚上康定斯基打量自己的一幅油画,由于灯光昏暗,只能看到画面大体的线条和色调,虽然主题难以辨认,但是依然有一种魔力的美感,后来康定斯基开始花时间去研究了从几何学的基础上提出了点、线、面这一概念,通过这3个元素的不同组合成为绘画的构成元素。说白了就是画面的骨架,同时将点线面作为一种观察方法和解构作者设计意图的方法。
让我们反向思维,如果将一幅优秀的室内或建筑设计作品平面化,是否能够从中获得表面造型背后的规律呢?带着这种思路继续看175~176页的两个例子。
通过对比,我们清晰地看到了表象背后的规律性,通过点、线、面的分解组合变化,制造出节奏感和美感。如果我们将大师落地作品中的造型规律和色彩规律进行总结和分析,进而就能理解大师的理念和思想。
继续说明如何操作,我们以邱德光先生北京市朝阳区懋源·璟玺作品为例。
很多设计师看到好的作品,在看完之后,第一反应—哇!真好看!做的第一个动作就是保存下来,这一个立面或者顶面,下次可以用。这是最低端的抄,积累的经验是碎片化的,没有体系。这样抄完没有任何好处,也不会促进自我成长。
我们看作品一定要从表象造型出发,首先分解设计语言,分析点、线、面的组合构建方式,再分析色彩系统,进而思考大师为什么这样做?在这个作品中他想表达什么?又通过什么手法形成了最终的效果?
看作品的顺序应该是由浅入深,由表象到本质:
表象造型—色彩系统—设计语言—思维方式。(www.xing528.com)
还要清楚地了解到不同时期大师作品的变化,需要注意的是,大师之所以成为大师正是因为不断思考,不断颠覆,不断迭代升级自身的设计观和设计思维,才一步步超越众人,脱颖而出。
通过上页的两幅作品看一下邱德光先生风格的变化,从表面看来,两幅作品无论风格色彩造型差距极大,判若两人之手。那究竟是什么原因让“新装饰主义”邱先生的风格发生如此大的变化呢?
先不着急给出答案,继续看懋源·璟玺作品的其他空间。
因为客群需求变化而进行的设计迭代升级。
这些作品和邱德光先生以往作品有很大区别,我刚开始也很困惑,是什么原因让一位业界大咖有勇气和动力颠覆自己,是因为“风潮”吗?跟风作品注定没有生命力,后来看了邱先生的访谈,才明白表象背后的深层思考。因为近几年客户群体不断年轻化,更加年轻化的都市新贵,他们更有全球化视野和审美眼光,对于家空间的需求和以往相比有巨大差异化。需求变化了,设计方式必须变化。
中国的新贵们梦想并渴望什么样的居住环境?在充分享有物质的丰裕后,他们追求的是什么样的“奢华”?如何将他们的个性、趣味及内在世界通过设计表达出来?这就是邱先生在这些作品中思考并尝试解决的问题。
这个系列就以“都会新贵”命名,迎合年轻一代新贵的审美需求。设计师可以说是“观念的编辑者”,设计的形成,始终由对时代思潮及人们思想观念的洞察出发,这部分“新贵”有这样的特质,他们拒绝标签、打破常规、思维审美全球化、去风格化。
这样我们再回头看邱先生作品风格的改变,是不是秒懂了?不是什么流行趋势,也不是“跟风”,而是因为客群需求变化而进行的设计迭代升级。作品背后的信息量巨大,如果仅看到表面,只能走马观花,抄个皮毛而已。你以为这就够了吗?继续向下挖掘,干货来了。
把作品中的色彩去掉,细节简化,能看到什么呢?
发现一个规律。第一,方形—直线分析,直线方形与曲线—圆形比例从8∶1演变为8∶3。第二,点线面分析,体、面更多,点状装饰减少。这是我们分析作品的第一步,从造型入手来抄。
继续分析,将图中细节进一步简化,只留下块面,从块面关系来分析,我们会发现邱先生作品中产生了更多留白,更注重节奏和比例。
再进一步分析,还会发现留白的空间与有物的空间的比例关系,通过对点线面比例和块面比例的总结归纳,不难找出其中的规律。
继续深入,我们解密一下大师的色彩系统是如何建立的。看一组对比图。
上面两幅是大师作品,下面两幅是著名画家赵无极的作品,赵无极是华裔法国画家。在绘画创作上,以西方现代绘画的形式和油画的色彩技巧,参与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意蕴,创造了色彩变幻、笔触有力、富有韵律感和光感的新的绘画空间,被称为“西方现代抒情抽象派的代表”。大家发现了什么?你会惊奇地发现,设计作品中的色彩在画家画面里都有,这是咋回事儿?难道大师也在抄?这就是大师的高明之处,其实很多设计师作品里面都有艺术家的影子,这种借鉴不是简单的模仿,而是分析解构,将艺术品中的色彩变成空间中的色彩系统。
再看看这几幅是不是更加明确了?这就是大师作品色彩的秘密,一般人都不告诉的秘密。除了艺术品之外,奢侈品也是色彩系统建立的重要参考。
本页图是Versace 2017 SS紫色系列对于Versace的印象,总是停留在充满曲线性感,色彩热情的意大利风。
本页图为Prada 2017蓝黄色系,在Prada 2017春夏秀场上,仅存的那道光束抓住了所有人的目光,似乎从这到光束人们可以看到色彩的斑斓。随着灯光的点亮,大秀拉开帷幕,蓝黄主题跃然而出,绚烂夺目又不失优雅。用在家居空间中,与奢侈品有异曲同工之妙。
本页图为爱马仕经典橙色。爱马仕橙是个神奇的色彩,它不像红色深沉艳丽,又比黄色多了一丝明快厚重,在众多色彩中耀眼却不令人反感。它自带高贵的气质与爱马仕品牌内涵不谋而合。
这是色彩系统建立的两个重要方面来源,我们了解了大师的灵感来源方式,也能用这种方式来找到自己作品的灵感,进而建立自己的系统,这才是从抄表面到抄理念的正确方式。而通过分析我们更能发现一个问题,大师的思维方式并不是感性的,而是理性的。他们会用极为有条理的理性思维去设计作品,安排方圆曲直,斟酌点、线、面的比例,推敲每块色彩的位置。很多设计师愿意把自己打扮得像艺术家,这当然没错,在客户面前独特形象是软实力,但千万别把自己真的当成艺术家,用艺术家的感性思维方式做设计,必败无疑。
以上是以一位大师作品为例,给各位小伙伴讲解了抄的正确姿势,抄不是照搬照抄,而是找到规律、理解理念、了解思想,符号、元素、特点、造型和手法,这是最表象也是最浅层的知识。而找到规律后,可以学习大师设计中的一以贯之的标签符号,尝试形成自己的设计标签和符号,使之成为一个代表自己的印章。
另外从自然中寻找造型和色彩灵感也是非常巧妙的抄的方式,比如有的设计师从铁门的锈迹斑斑中获得灵感,做出出彩的作品。
不但室内设计,在家具设计中,对自然的抄袭更是屡见不鲜。
意大利家具中的许多顶级“网红家具”,是抄袭自然的成功案例,“妈妈的怀抱”懒人沙发、松果灯、蒲公英灯……如果你关注意大利家具,一定曾经看到过这些风靡全球、频频出现在家居杂志上的爆款家具。
这套沙发将沙发主体设计得像一个丰满的女性身体,配上象征囚服的黑白条纹图案,配套的黑色球形脚凳则象征囚犯脚镣上的铅球。他以此来传达对女性身份危机的批判。得益于与B&B Italia的合作,柔软的材料衬托着优雅的曲线,坐在里面就像是拥入了母亲温暖的怀抱。
“妈妈的怀抱”懒人沙发
72片叶片组成的“松果灯”(PH Artichoke)。爆款“松果灯”它由现代灯具大师保罗·亨宁森(Poul Henningsen)设计于1958年,灵感来源于一种名为洋蓟的植物,“松果灯”共12层,每层由6个尺寸相同的金属片像洋蓟的叶片一样环绕而成。
会发光的“蒲公英灯”,这款灯具由意大利设计改革大师阿希尔·卡斯蒂格里奥尼(Achille Castiglioni)于1988年设计。设计师经历过二战,在
物资匮乏的年代里练就了一种“变废为宝”的能力,以小成本进行改造,赋予现有物件全新的审美与功能。
我们可以看到这种抄袭,赋予了自然形象以新的形态和功能,而自然的形态也让使用者更有亲近感和共鸣。
而我们熟知的,最近被追捧的侘寂风格也是抄袭自然的典型代表。侘寂风
格讲究“人做一半,天做一半”,把经岁月打磨的自然痕迹看作是最好的装饰。这种做法不但是对自然的模仿借鉴,而更多是从自然中体味生命的哲学。
模仿—借鉴—分析,设计是理性大于感性的行为。从设计思维和设计观入手,理解设计语言与色彩系统,反复训练,最终形成属于自己的设计表达方式。
这才是我要说的天下文章一大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