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到创意思维中的“意”,可以从思维的意象与灵感的角度予以诠释。创意作品作为审美对象的建构载体,“意象”自然也就成为艺术家们创意思维的基元,成为“生活”经过艺术家的宙美认识后在心灵中得以存在与积累的载体。至此,我们可以来看看“意象”的生成与“灵感思维”之间的关系。
1.何为“灵感思维”?
“灵感思维”是艺术思维中经常使用的一种思维形式。在创作活动中,人们潜藏于心灵深处的想法经过反复思考而突然闪现出来,或因某种偶然因素的激发突然有所领悟,达到认识上的飞跃,各种新概念、新形象、新思路、新发现突然而至,这就是灵感。图2-54所示为基于灵感的发光图钉设计。
图2-54 发光图钉设计
2.灵感迸发的条件
在常人眼里,灵感往往是灵光乍现、稍纵即逝的代名词,殊不知灵感的真正含义来自詹姆斯·韦伯·扬(1886—1973)提出的魔岛理论。魔岛理论就是说,灯泡一亮,灵感一来,创意于是诞生。在一望无际的海平面上,突然会冒出一些岛屿,被称为“魔岛”。后来经科学家们证实,这些“魔岛”实际上是无数的珊瑚在海中长年累月地生长,在最后一刻才升出海面的结果。创意的产生也要经过足够的前期积累,所以,灵感的迸发不是一时冲动的产物,而是经过长期努力得来的。在现实生活中,魔岛理论常被用来解释创意、构思的产生,只有在既有的经验、知识上继续积累优化,才有可能在某一时刻完成量变到质变的华丽蜕变。其实在中国古代典籍中也有类似理论,较为典型的就是“得之在俄顷,积之在平日”,出自清代袁守定的《占毕丛谈》,意思是只有平时博览群书,观察客观世界,勤于思考,积累感触或心得,才会有灵感的迸发。
3.灵感的捕捉
当然,灵感不是随便就能获得的,捕捉灵感的基本条件是对要解决的问题进行长期的思考和艰苦的探索,在不断的探索和积累中总结经验。因此,观察与思考贯穿了灵感捕捉的全过程。人类社会之所以能进入今天的高度信息化时代,正是因为人们在观察与思考的驱动下,将所学知识内化于心、外化于形,不断创造新事物,才得以把握和改变世界,如图2-55所示。
下面列举一些较为典型的由灵感发生的意象作品,以方便大家更好地理解上述理论知识。招贴作品《圆》荣获第二届“靳埭强设计基金奖”未来设计师大奖,作者贺师洋(湖北工业大学),如图2-56所示。乍一看,这是一个带有缺口的玉镯,仔细观察后发现,这一缺口的形态正是台湾地区的版图形状,图上的圆字与图形形成对比,体现了台湾和祖国大陆之间的微妙关系,寓意台湾回归才是圆。
图2-55 灵感多元(www.xing528.com)
图2-56 《圆》
时间是一个极其抽象的概念,人们谈到它时通常会感慨光阴的流逝,并不会深究其原貌。那么,当人们真正直面时间时,它应当以什么样的情状呈现在世人面前呢?图2-57、图2-58所示的这组作品便是以“时间”为创作原型,经过设计师对时间意象的理解,再通过创意思维的转换,进而输出的客观形象。设计师以柔软流淌的形态语言为灵感点,表现时间流逝的动感以及悄然声息的特性。
图2-57 《时间的轮廓》
图2-58 《永恒的记忆》
如图2-59、图2-60所示,运用挂衣服的方式来挂茶叶包,在满足使用功能的同时有效避免了日常茶叶包脱落至杯中的尴尬现象,使设计充满趣味和人情味,让生活变得更加诙谐生动。
综上,及时准确地捕捉住转瞬即逝的灵感火花,不放弃任何有用的、可取的闪光点。哪怕只是一个小小的火星,也要牢牢地抓住,这颗小小的火星很可能就是足以燎原的智慧火花。
图2-59 创意茶包1
图2-60 创意茶包2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