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专门研究《春秋》君臣世系关系的学者非杜预莫属,四库馆臣称杜预的《春秋释例》中有《世族谱》一书,罗列《春秋》中君臣世家之昭穆,但已经散佚。另外馆臣又称《隋书·经籍志》有《春秋左氏诸大夫世谱》十三卷,不知何人所撰,今亦无存。到了清代,研究该类问题的最有代表性的学者和专著一个是陈厚耀的《春秋世族谱》,一个是顾栋高《春秋大事表》中的《世族谱》部分,这两部专著学术价值最高。另外,晚清时期的常茂徕撰有《增订春秋世族源流图考》,也有一定的学术价值。
(一)陈厚耀的《春秋世族谱》
陈厚耀(1648—1722),字泗源,江苏泰州人,康熙四十五年进士。陈氏不仅是一位经学家,也精于天文、算法,受到康熙帝的赏识。累官国子监司业、左谕德兼翰林院编修。除了以天算之法治《春秋》并撰有《春秋长历》外,《春秋世族谱》是其研究《春秋》经传专题内容的又一部考证性专著。
该书编写目的是为了补充已经散佚的杜氏《世族谱》而作,其体例分为上下二卷,分国制作图谱,一共有二十个诸侯国的君主、卿大夫的世族分支图谱。各诸侯国的次序先后为周、鲁、晋、卫、郑、齐、宋、楚、秦、陈、蔡、曹、莒、杞、滕、薛、许、邾、吴、越,于每一国都是先列君主的世系,然后再按照地位贵贱罗列卿大夫的世系。
每一世系图都是以倒立的树形分支图标注。如鲁国进入春秋中的第一个国君为惠公,用一个长方形方框列于分支图的最右端,方框内底端标注惠公名。在惠公左边的空白处再注明惠公出现于“隐公元年,见孝公之子,卒在春秋前”。分支图向左,分别并列的是惠公的同父兄弟,分别是臧僖伯(名公子驱),公子益师(名众父),公子展以及郈惠伯。在惠公正下方又分出三个支系,分别是鲁隐公(名息姑)、桓公(名允,一名执)和施父,如此排列下去,构成了鲁国十二公的世系图,昭穆分明,有条不紊。另外,在每个有世系的公子左边分别注明“另有系”,然后在鲁国卿大夫类再用同样的倒立分支谱系依次加以标注。
对于那些偶见于经传而无世系可考者,则归入“杂姓氏名号”中,附于各诸侯国之末。每一姓氏名下皆列时间出处,如郑国偶见于经传的公子或贵族人物就简单注明:“公子吕”(隐元见)、“子元”(隐五年见,亦公子也)、“子狐”“子熙”“子侯”“子丁”(俱襄八杀)。
凡经传所载人物除了遗漏王叔世系不载外,其余皆搜采无遗。《春秋》经传的人物众多纷纭,重出纷见,陈氏之书的刊布,解决了令读者感到眼花缭乱、错综复杂的众多人物的世族谱系问题,与稍后成书的《春秋大事表》中的《春秋世族谱》相得益彰,正如四库馆臣所说的“读《春秋》者以此二书互相考证,则《春秋》世族之学几乎备矣”[21]。(www.xing528.com)
(二)顾栋高《春秋大事表》中的《春秋世族谱》
顾氏《春秋世族谱》的体例不同于陈厚耀的倒立树形图,而是分栏而列,具体体例为:多层的栏目中,由上到下,世族的辈分依次降低,同栏内并列的则为兄弟行辈,正如顾栋高所云:“凡世系相承者俱直下,兄弟平列;有世次可稽而无祖父可承者,上空几格;无系可考者,另列于后,视其本族有某公时人,略以年代为次。”[22]如宋“孔氏”谱系,首栏为“弗父何”,同栏名字左边为小字注解,杜注:“弗父何,孔父嘉之高祖,宋愍公之子,厉公之兄。”弗父何之下空两栏,第四栏为“正考父”,无注。第五栏为“孔父嘉”,顾栋高按语道:“《家语·本姓篇》弗父何生宋父周,周生世子胜,胜生正考父,正考父生孔父嘉,其后以孔为氏。”正考父下为孔父嘉,孔父嘉下空二栏为“叔梁纥”,于“叔梁纥”栏内顾氏下按语注曰:“孔父生木金父,金父生睪夷,睪夷生防叔,避华氏之祸奔鲁,生伯夏,伯夏生叔梁纥。”顾氏又曰:“杜注‘孔父嘉子奔鲁’,而此云防叔,疑杜说是。”这样经过多层栏目的排列,再加上按语的注明,孔子的世系就比较清楚了。
顾氏的《春秋世族谱》与陈厚耀的《春秋世族谱》相比,优点是注明比较充分,兄弟之间的分支不必要另立支系也能使人一目了然。四库馆臣比较二家《世族谱》之后评价说:
顾栋高作《春秋大事表》有世系表二卷,其义例与此(陈厚耀《世族谱》)相近,而考证互有异同。……此书(陈厚耀之书)征引不及顾本之备,又脱漏王叔氏世系不载,亦为逊于顾本。然顾氏于有世系者叙次较详,其无可考者概阙而不录,此书则于经传所载之人只称官爵及字者悉胪采无遗,实为顾本所未及。[23]
(三)常茂徕的《增订春秋世族源流图考》六卷
该书也是用倒立的树形图来列举春秋时期各个诸侯国的贵族谱系的专著,体例与陈厚耀的《春秋世族谱》极为相似,应是借鉴了陈氏的研究成果。不同的只是在卷首增加了内容目录以及在有关内容的注释上稍微比前者详尽一些。所以,该书虽然晚出,但总体上并未能超越前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