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清代《左传》人名、人物研究探索-研究成果

清代《左传》人名、人物研究探索-研究成果

时间:2023-09-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专门研究《左传》中人名的专著首见于《四库全书》的,有唐五代时期冯继先的《春秋名号归一图》二卷,集《左传》与《春秋》二十国人名分别释之。不过此书只是研究《左传》中的主要人物,对其余大多数的人名、人物没有专门作注。其解释各诸侯国的一人多名的体例依次为一人二名、一人三名、一人四名直至一人八名,列表比《归一图》更加合理和明晰。该书是专门研究《左传》各国国君、国君夫人、卿大夫名谥以及一人多名的专著。

清代《左传》人名、人物研究探索-研究成果

左传》史料丰富,人物众多,据乾隆时期范照藜的《春秋左传释人》所统计,《左传》中的人物多达一千九百多人,而且往往还有一人多名或者同名异人等现象重出叠见,令人眼花缭乱,也给读者正确理解传文和经文带来一定困难。

专门研究《左传》中人名的专著首见于《四库全书》的,有唐五代时期冯继先的《春秋名号归一图》二卷,集《左传》与《春秋》二十国人名分别释之。其体例是,先周后鲁,然后齐、晋、楚、郑、卫、秦、宋、陈、蔡等按顺序列出各诸侯国诸人物名字,先列最早见于经传的人名,标明首次出现的时间,然后再列举该人物的其他称号,如公子友,季子、季友、成季友。在“公子友”之下用小字注明首出时间和身份,“庄二十五,鲁上卿,庄公之母弟”;在“季子”之后注明“公子友字,闵元”。说明“季子”与“公子友”是同人异名关系,并说明季子出现的时间为闵元年;在“季友”之下注明“庄三十二”,说明公子友的别名“季友”出现的时间,最后在“成季友”之后标出“昭三十二”,为该名最晚出现的时间。该书用图表的体例标注一人多名号的方法简明易懂,非常有助于初学者。另外,宋人王当有《春秋列国诸臣传》三十卷,尚存,该书“效司马迁史记》,凡一百三十有四人,十万余言”[16]。不过此书只是研究《左传》中的主要人物,对其余大多数的人名、人物没有专门作注。

清代该类的著作见于著录的约有十部,核其内容,有的是对经传中各类人物的综合研究,有的则是专门研究经传中的某一类人物。前者如范照藜《春秋左传释人》和程廷祚《春秋识小录》中的《左传人名辨异》,后者如朱骏声的《春秋乱贼考》和常茂徕的《春秋女谱》等。这类专著中,程廷祚的《左传人名辨异》三卷和范照藜的《春秋左传释人》最有代表性。

(一)程廷祚的《左传人名辨异》

程廷祚,字启生,上元人,康熙时尝举博学鸿词,又举经学,著述颇丰。该书与冯继先的《春秋名号归一图》体例相似,所解释的范围包括周王朝在内的诸侯国共有十八个,分别是周、鲁、晋、齐、宋、郑、卫、楚、秦、陈、蔡、曹、邾、莒、吴、纪、虢、州,比《归一图》少两个。其解释各诸侯国的一人多名的体例依次为一人二名、一人三名、一人四名直至一人八名,列表比《归一图》更加合理和明晰。其解释一人多名的体例也是先列初见之名,在其下标明首次出现时间,然后分别依次列举其他异名和异名出现的时间。如晋国士会一人八种称呼,先列出“士会”(僖二十八年),后依次列出:一称士季(文七年)、一称随会(文十三年)、一称随武子(宣十二年)、一称随季(宣十二年)、一称季氏(宣十六年)、一称范武子(宣十七年)、一称范会(昭二十年)。

该书为图表体,编排合理简明,让人明白易懂。由于该书成于清初,对有关同人异名只是照录异名,没有考证,显得过于单薄。该书有《金陵丛书》本。

(二)高士奇的《春秋左传姓名同异考》

高士奇撰《春秋地名考略》十四卷,前文已经介绍过。该书是专门研究《左传》各国国君、国君夫人、卿大夫名谥以及一人多名的专著。有需要说明或者考证的人物,高氏就在该名字下用双行小字给出简要注明或考证。

该书体例为,首先列举某国国君的名谥,次列国君夫人名谥,次列该国卿世系,最后为该国的诸大夫,层次颇分明,反映出作者的正统纲常观。如以郑国为例:

郑君名谥:庄公寤生(小字注:武公子)、历公突(昭公弟,庄公子)郑夫人:武姜(武公夫人)、陈妫(昭公夫人)

有时高氏也有简单考证,如晋国卿大夫“狐突亦曰伯行”下按语:“狐姬父。《国语》但言狐姬,伯行之子,不言名突。杜注以突即伯行,为重耳外祖,当从之。”

该书体例分国编排,人名顺序上也颇有条理,可与程廷祚的《左传人名辨异》相互发明,便于初学者学习。但有的人物在《左传》多次出现,高氏却遗漏无注解,如齐国的“棠姜”就是一例。

(三)范照藜的《春秋左传释人》十二卷,附录一卷

范照藜,字乙青,号井亭,河内人,乾隆时代人。关于该书的撰写意图,范氏在其序言中说:

唐崔日用自矜《左氏春秋》,及与武平一论三桓、七穆不能对,乃惭而请北面。后儒谓读《左氏传》,苟不能通古人言外之意,虽三桓七穆口诵如流,亦非所贵。余窃以为不然。子舆氏云:“诵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然则欲论事者首贵知人,人之始末未详即欲论事,而其道无由也。……余幼学时,读诸经后,先大父即授以《左氏传》,诵之十阅月而毕。于列国氏族之繁,人士称名之异,尝苦其错杂难稽,因取其人而类聚之。三桓七穆而外,如晋八卿、宋六官之属皆灿然可数……自王朝列国卿士、大夫、暨戎狄、蛮夷,共得人一千九百有奇,支分派别,编为六卷。后考订王朝诸侯世次四卷;又辑王后、诸侯夫人下逮臣妇为一卷;传中称引之古人为一卷,共十二卷,名之曰《春秋左传释人》。举二百四十二年之人逐一核定,博取汉、晋、唐、宋、近代己来诸家之注释、图考而参其同异,断其是非,摘其訾缪,正其诬妄,避其支离附会,其必不可通者……必为之芟刈旧说,辨黑白而定一尊,俾学者确然有所依据。[17]

该书体例如下:正文前有关于本书内容的凡例,说明作者对本书内容的安排,如“春秋五霸”次序的安排上,作者说明为何先把齐桓公作为五霸之首,次晋文公,次秦穆公,次楚庄王,次晋悼公,又论述了缘何把宋襄公从五霸中废黜而以晋悼公替代之。

凡例以下正文前有该书目录,目录后正文前有列国世系图及年表。世系图与王文源的《春秋世族辑略》相似,也是用倒立树形图来罗列王朝及诸侯国的世次。作者还推崇并借鉴马氏《绎史》有关内容安排,世系图首先以周王朝开始,次鲁国,最后是越国,反映了一般《春秋》学者正统的封建伦理观。年表罗列二十个诸侯国,去掉燕国,补上越国。二十国年表中,详列鲁国十二国国君的起讫时间,以及在各个阶段的其他诸侯国国君的在位时间,非常明晰。(www.xing528.com)

本书共为十二卷。卷一包括王朝世次,诸侯世次上:鲁、吴、蔡、曹、卫;卷二包括诸侯世次中:滕、晋、郑、宋、陈、杞;卷三包括诸侯世次下:齐、楚、秦、许、薛、莒、邾、小邾、越;卷四包括小国世次,戎狄、蛮夷君长考,列国爵姓考,灭亡诸国考;卷五包括王朝臣考,诸侯臣考(仅鲁国);卷六包括诸侯臣考,包括吴、蔡、曹、卫;卷七包括诸侯臣考,仅晋;卷八包括诸侯臣考,包括郑、宋;卷九包括诸侯臣考,包括陈、齐;卷十包括楚、秦、莒、邾、越以及小国臣考,戎狄臣考;卷十一妇人考;卷十二包括古人考、同名考及附录(后序及跋)。

在第十二卷中,与马骕《左传事纬》类似,作者也有一篇《左传》作者考论性的文章,即《左丘明考》,是一篇集前人关于左丘明身份研究的总结性的文章,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内容如下:

鲁人左邱子明,唐贞观十三年诏与颜渊同从祀庙廷,宋祥符中赠瑕邱伯,政和中改赠中都伯。朱彝尊曰左氏为孔子弟子,主其说者众矣。谓孔子将修《春秋》,与左邱明乘如周,观书于周史,归而修《春秋》之经,邱明为之传者,严彭祖也。谓左邱明亲见夫子,好恶与圣人同者,刘歆也。谓仲尼与邱明观鲁史记,有所褒贬口授弟子,弟子退而异言,邱明恐弟子各安其意以失其真,故论本事而作传者,班固也。也谓《左氏传》理长至明、至切、至直、至顺,长于二传者,贾逵也。谓《春秋》诸家去孔子远,《左氏传》出孔子壁中,近得其实者,王充也。谓邱明之传,囊括古今,表里人事者,卢植也。谓邱明受经于仲尼,是为素臣者,杜预也。谓孔子作《春秋》,邱明、子夏造亲受者,荀菘也。谓邱明之传释孔氏之经,子应乎母,以胶投漆者,孔颖达也。谓邱明躬为鲁史,受经于仲尼者,刘知几也。谓左氏受经于仲尼,博采诸家,叙事尤备,能令万代之下,见其本末,比于传功最高者,啖助也。谓仲尼明周公之志而修经,邱明受仲尼之经而为传者,权德舆也。谓孔氏之门,左氏富而不诬,有以见圣贤之心者,刘轲也。谓邱明与圣人同时接其闻见,参求其长,左氏为上者,陈岳也。盖自唐以前,诸儒之论,皆以邱明受业于孔门,故贞观永徽中祀周公为先圣,孔子为先师,是时,孔庭配食止颜渊、左邱明二人,褒崇之礼若此。迨宋群儒尽舍三传说《春秋》,久而论世者,惑于赵匡之说,则疑左氏在孔子之前;惑于王安石之说,则疑左氏生孔子之后。众口纷纶,迄无定论,遂使唐代特祀之先贤并不得于七十子之列,然则汉晋以来经生之说,均不足自信耶?窃以为议礼者之失矣。

正文前有时人林德昌于乾隆五十五年夏四月的序言,其称赞道:

其体例严正,考核精详,议论醇雅,辩驳明晰。或合前人所分者而剖其诬,或分前人所合者而正其误,或直辟前人之谬,或曲解前人之疑。上而王朝,下而四裔,凡王侯君公以及卿士大夫、妇人女子,述其世次,详其氏族,支疏派别,缕析条分,举支离附会之说扫除而廓清之。二百四十余年之人灿若列眉,了如指掌,诚可谓《左氏传》之功臣,抑亦堪嗣公孙挥之遗响矣。[18]

范氏本人在其自序中对该书的学术价值看起来也很自负,声称:

虽不敢谓考据详密,上掩前人,然而鲁莽灭裂之见粗能免矣。从事《左氏春秋》者,流览乎此传中之人,无一不悉其本末。夫而后因人以论事,即事以征义,默恰乎左公之微言,以折衷《春秋》之大旨。庶乎立言有本,不至流为空疏浮滑之谈,或亦穷经者之一助乎。[19]

(四)常茂徕的《春秋女谱》

常茂徕为道光时期人,曾撰有《增订春秋世族源流图考》,体例与陈厚耀的《春秋世族谱》极为相似。该书之作是为了补足其世族谱中无女子谱系的缺憾。据统计,该书所收录的各类女子约三百五十人,但经传中所提到的非春秋时期的女子则不在该书所著录之内。正如作者所说的,该书专门著录春秋时代的各类女人。

正文前有目录,以周为首,次鲁、次晋、卫、郑、齐……曹、莒,共三十六个大小诸侯国。正文解释各类女人的体例也是依照上述目录的顺序,先列出某个妇女的名字,然后另起一行给予注明。从所注解的内容来看,主要包括该妇女的身份、见于经传时间以及死亡时间等。如鲁“声子”,注:“惠公继室,即孟子之姪娣,亦宋女,生隐公,在春秋前。隐公三年卒,传曰‘君氏卒’。盖隐公摄位,不敢从正君之礼,尊其母避曰‘君氏卒’。”又如齐“棠姜”,注:“棠公妻,即东郭姜,东郭偃之姊,生棠无咎,后嫁崔武子,见襄二十五年。”上两例中,作者对所注解的妇女简单说明其身份、地位、国籍、其子嗣、见于何时以及卒于何时等,便于读者了解该妇人基本信息。

作者有时对有争议的妇女身份也加以考辨。如杞国有两个“叔姬”同嫁于杞桓公,二人为姊妹关系,对长叔姬的身份,陈厚耀的《世族谱》另有说法,常氏考证道:

桓公夫人,鲁僖公女。文十二年传“杞桓公来朝,请绝叔姬而无绝婚,二月叔姬卒”。杜注:“公即位,始来朝。不绝婚,立其娣以为夫人。不书大归,未归而卒。”僖三十一年经书“杞伯姬来求妇”,杜注“自为其子成婚”,盖即求叔姬也。《公羊传》以叔姬为文公同母姊妹……《世族谱》以为宣公女,误。[20]

(五)朱骏声的《春秋乱贼考》一卷

该书是作者针对《春秋》和《左传》中的有关乱贼共一百零八人,一一揭示其犯罪事实的著作。朱氏反对以《春秋》中的日月时以及名字等书法来解说《春秋》的褒贬大义,因为有些乱贼的罪恶仅从经文中的名字记录中是看不出来的,认为只有依据《左传》史料,列举出他们的罪恶,才能发挥“《春秋》成而乱臣贼子惧”的经世大法之威力。

该书依据经传顺序依次列举包含乱贼姓名的句子,然后标明其罪行名称。如经隐元年“郑伯克段于鄢”,注:“母弟谋逆乱,贼首见于《春秋》。”又如僖五年“晋侯杀其世子申生”,注:“妾母骊姬杀太子。”又如《左传》“庄十六年蒍国以晋师伐夷”,注:“诸侯助乱臣。”

从传文的内容来看,乱臣贼子的罪行是复杂多样的,作者以当时的伦理道德观来评价有关人物的行为,有时所做出的“案断”显得过于迂腐或不恰当。如宣公二年晋赵盾多次劝谏顽劣凶狠的晋灵君,反而差点儿丧命,后来赵穿将其君杀死,而该书认定赵盾为乱臣贼子,于情于理似乎不很公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