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一新(1846—1894),字蓉生,号鼎甫,光绪年间进士,理学家。朱氏虽然与康有为有交往,但反对康有为维新变法的主张和种种新说,对《左传》刘歆伪作说坚决反对,将康氏的秦朝焚书《六经》未亡说、刘歆窜乱《史记》、遍伪群经以及割裂《国语》等论点视为奇谈怪论。他针对康氏利用《史记》中《河间献王传》《鲁恭王传》两文中无有献古文经事,断定《左氏》后出伪作的论点,认为当时《史记》没有记载该事,是由于儒术未兴,司马氏记事疏阔等原因所造成。对于刘歆窜伪《史记》《汉书》之说,他反驳道:
当史公时,儒术始兴,其言阔略。《河间传》不言献书,《鲁共传》不言坏壁,正与《楚元传》不言受《诗》浮丘伯一例。若《史记》言古文者皆为刘歆所窜,则此二传乃作伪之本,歆当弥缝之不暇,岂肯留此罅隙以待后人之攻?足下谓歆伪《周官》,伪《左传》,伪《毛诗》《尔雅》,互相证明,并点窜《史记》以就己说,则歆之于古文,为计固甚密矣,何于此独疏之甚乎?
史公自叙,年十岁,则诵古文,《儒林传》有《古文尚书》,其他涉古文者尚夥,足下悉以歆之窜乱。夫同一书也,合己说者则取之,不合者,则伪之,此宋、元儒者开其端,而近时汉学家为尤甚,虽未当无精深之言,要非仆之所敢言也。[26]
朱氏对康氏用《史记》与《汉书》相比较,作为刘歆窜乱《史记》、伪作《汉书》论证的根据,证明刘歆伪作《左传》等古文经典的做法,很是不满,驳斥道:“且足下不用《史记》则已,用《史记》而忽引之为证,忽斥之为伪,意为进退,殊无确据。是则足下之《史记》,非古来相传之《史记》矣。”[27]
朱氏运用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辩论方法,抓住康有为既用《史记》作证据,又说《史记》已经被刘歆窜伪的矛盾观点反驳其窜伪之说,还是很有反驳力的。对于康有为所谓刘歆割裂《国语》改编成《春秋左氏传》的论点,朱氏也甚为不满,说:
汉儒龂龂争辩者,但谓左氏不传经,非谓其书之伪也。《左氏》与《国语》,一记言,一记事,义例不同,其事又多复见,若改《国语》为之,则《左传》中细碎之事,将何所附丽?且《国语》见采于史公,非人间绝不经见之书,歆如离合其文以求胜,适启诸儒之争,授人口实,愚者不为,而谓歆之谲为之乎?《史记》多采《左传》,不容不见其书,或史公称《左传》为《国语》则有之,谓歆改《国语》为《左传》,殆不然也。[28]
朱氏针对康有为把《汉书·儒林传》记载的《左传》在西汉的传承授受关系,说成是刘歆为了抬高古文经《左传》的地位而编造的说法,也给予反驳,他说:(www.xing528.com)
(《左氏》)书之晚出,自不待辨。但张禹以言《左氏》为萧望之所荐,其事实不能伪造。尹更始、翟方进、贾护、陈钦之传授,鲁国桓公、赵国贯公、胶东庸生之讲习,耳目相接,不能凿空,歆是时虽贵幸,名位未盛,安能使朝野靡然从风,群诵习其私书耶?[29]
针对康有为鼓吹孔子《六经》为变法而作以及古文兴而导致天下混乱之新说,朱氏亦委婉地表示反对,他说:
夫学术在平淡不在新奇,宋儒之所以不可及者,以其平淡也。世之才士,莫不喜新奇而厌平淡,导之者复不以平淡而以新奇,学术一差,杀人如草,古来治日少而乱日多,率由于此。[30]
朱氏为保守派,反对疑古变法维新,反对康有为的所谓孔子改制变法之论,为理所当然的事。另外,朱氏对待所谓伪经的态度似乎也很宽容,认为人们主要是学习其中的大义。他说:“今学、古学行之岁二千年,未有大失也,若《周官》,若《左氏传》,若《古文尚书》,疑之者代不乏人,然其书卒莫能废也。毋亦曰先王之大经大法,籍是存什一于千百焉,吾儒心知其意可矣。礼失求诸野,古文不犹愈于野乎?”[31]
朱一新虽然出于保守的理学门派,反对维新变法,但对康氏之《左传》的种种伪作之论点,也能抓住其论证过程中的薄弱环节一一攻驳,虽说其反驳考证少而主观推理多,但总体上还是有理有据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