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类著作数量不少,仅《四库全书存目》中就有五十八部,实际数量则更多,如研究《左传》文法类和《左传》的兵法专题的著述等。其中不乏有清初名儒硕彦的《春秋》学研究成果。分析原因不外乎有如下几点:一是不能领会或者附和清廷的《春秋》观,也就是不能宗朱而是继续崇尚胡传;二是仍旧不能摆脱宋儒之弃传从经、穿凿说经之弊;三是不符合传统解经体例者或者体例庞杂者;四是专门研究《左传》之文法,被朝廷视为不登大雅之堂的小技小末之术。第一类已经举例,此不再赘言。第二类也很容易理解,如孙嘉淦的《春秋义》十五卷,竟然认为《春秋》经文属辞比事,不需要三传就能自明于经文中。又如万斯大的《学春秋随笔》十卷,虽说其擅长《仪礼》而以礼经为据说《春秋》,但是馆臣认为该书“以新见长,亦以凿见短”,不符合朝廷钦定说经套路,尽管万斯大名重朝野,也不能列入《四库》之中。毛奇龄虽已经有《春秋毛氏传》和《春秋简书刊误》被四库收录,甚至被康熙表彰,然其《春秋条贯篇》十一卷,毛认为经文自有条贯,不必传文也能使人识别其原委,于是“排比经文,标识端尾,使自相联络”,但又打破经文,使事件类似者归拢一起,“为不当合而合”者,四库馆臣认为该作“欲理之而反棼之,殆无取焉”[31]。又如高士奇所撰《春秋左传姓名同异考》,馆臣认为体例庞杂,错误颇多,与其《春秋地名考略》迥异。王源的《或庵评春秋三传》,原名《文章练要》,因其主要是论述三传文章法式,祖述真德秀的《文章正宗》,专论《左传》文章叙述技巧等,沿波不返,故而不录。
【注释】
[1](宋)朱熹:《朱子语类》卷八十三,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2152页。
[2](宋)朱熹:《朱子语类》卷八十三,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2148页。
[3](清)永瑢等:《四库全书总目》卷二十九,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版。
[4](清)康熙:《日讲春秋解义序》卷首,《四库全书》本。
[5](清)康熙:《钦定春秋传说汇纂序》卷首,《四库全书》本。
[6]乾隆:《御纂春秋直解序》卷首,《四库全书》本。
[7]《钦定春秋传说汇纂》卷首《提要》,《四库全书》本。
[8](清)永瑢等:《四库全书总目》卷三十一,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256—257页。
[9](清)永瑢等:《四库全书总目》卷三十一,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256-257页。
[10](清)永瑢等:《四库全书总目》,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256-257页。
[11](清)阮元:《毛西河检讨全集后序》,《研经室二集》卷七,《四部丛刊》本。
[12](清)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第13页。
[13](清)方苞:《方苞集》卷六,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第140页。
[14](清)毛奇龄:《春秋毛氏传》卷一,《皇清经解》本。
[15](清)毛奇龄:《春秋毛氏传》卷一,《皇清经解》本。(www.xing528.com)
[16](清)毛奇龄:《春秋毛氏传》卷一,《皇清经解》本。
[17](清)朱彝尊:《经义考》卷一六八,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版。
[18](清)永瑢等:《四库全书总目》卷二九,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版。
[19](清)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北京:东方出版社,1996年版,第194页。
[20](清)毛奇龄:《春秋毛氏传》卷一,《皇清经解》本。
[21](清)朱鹤龄:《寄徐太史健庵论经学书》,《愚庵小集》卷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影印本。
[22](清)朱鹤龄:《寄徐太史健庵论经学书》,《愚庵小集》卷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影印本。
[23](清)朱鹤龄:《左氏春秋集说》,《续修四库全书》本。
[24](清)姜炳璋:《读左补义》卷首·纲领上,《续修四库全书》本。
[25](清)姜炳璋:《读左补义》纲领下,《续修四库全书》本。
[26]姜炳璋:《读左补义》纲领下,《续修四库全书》本。
[27](清)姜炳璋:《读左补义》纲领下,《续修四库全书》本。
[28](清)魏禧:《左传经世钞》自序,《续修四库全书》本。
[29](清)朱元英:《左传拾遗》自序,《四库存目丛书》本,济南:齐鲁书社,1997年版。
[30](清)赵青藜:《春秋正人伦论》,《读左管窥》,《丛书集成初编》本。
[31](清)永瑢等:《四库全书总目》卷三十一,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255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