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印象·大连老地儿:东关街的集体记忆

印象·大连老地儿:东关街的集体记忆

时间:2023-09-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作家素素在她的《流光碎影》一书中把东关街的中国房比喻成美人迟暮,她说:“东关街的中国房,曾经的美丽成为今天大连的隐痛。”而对生活在东关街的10岁河南女孩小磊来说,东关街是她大连的家,是她无忧无虑的乐园。6岁之前,他随着祖父经常出入东关街。年过六旬的赵丽萍,她家祖孙四代都居住在东关街,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东关街就是她的根。直到2002年,赵丽萍她们家才从东关街搬走。

印象·大连老地儿:东关街的集体记忆

高空俯瞰东关街

每一个大连人心中,都有一个东关街,无论他是老大连,还是城市新移民

20世纪末的最后一个秋天,刚入行当记者的我去东关街采访。采访结束的时候已近黄昏,就近在街边的“兄弟拉面馆”里吃了一碗被大连人称之为“韭叶”的拉面。热乎乎地出门去,昏黄的街灯下,恰巧一辆电车慢吞吞地从身边开过,穿越了一幢幢的老房子,穿越了细雨霏霏的黄昏。于是,直到现在,那个秋雨微寒的黄昏像一幅油画,就那样定格在我的记忆中。那时的我,还只是大连街的一个新移民,并不知道这片成群的、破败的老房子背后,屹立着这个城市建设之初的那一代移民的家国情仇。

十多年的记者生涯,接触了太多的大连人,谈起东关街,都各有感触。作家素素在她的《流光碎影》一书中把东关街的中国房比喻成美人迟暮,她说:“东关街的中国房,曾经的美丽成为今天大连的隐痛。”

而对生活在东关街的10岁河南女孩小磊来说,东关街是她大连的家,是她无忧无虑的乐园。“可好,可好,这里哪儿都好,吃得好,学校好,比家里好,我就喜欢住在这儿,喜欢住在大连。”这里是他们的“世外桃源”。

关东街民居(www.xing528.com)

45岁的刘淑英阿姨还记得,1982年,刚刚结婚的她在东关街理发馆,第一次烫了满头的大波浪。可是三年前,她无意中经过东关街理发馆,理发馆破败的样子,吓了她一跳。20多年前的一幕瞬间浮现在刘阿姨的眼前,她有些伤感:“当时我就坐在角落里那张椅子上,人特别多,大家都在排队,找了人才很快烫上的。那时候是真热闹,理发馆很漂亮,一辈子忘不了。”

78岁的庞世雄老先生,现居香港。6岁之前,他随着祖父经常出入东关街。他的祖父庞睦堂曾经是日本殖民统治时期大连八大商人之一,西岗商会的终身会长。位于久寿街上的睦堂幼儿园是大连市第一所幼儿园,就是由庞睦堂创办的。庞家的孩子大多从这所幼儿园毕业,至今庞世雄家中还保存着一个幼儿园的小饭兜,上面绣着“睦堂幼儿园”5个字。2011年5月,庞世雄带着儿女回到了家乡大连,见到了许久未见的堂弟堂妹。一起坐车经过新开路时,他们无限感慨,因为新开路就是由他们的祖父集资修建,并坚持以中国名字命名的大街,新开大街在当时的大连是少数几条由中国人命名的路街之一,其意义深远。

年过六旬的赵丽萍,她家祖孙四代都居住在东关街,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东关街就是她的根。她说:“现在的地图上,东关街只是在长江路附近202路有轨电车站旁的一条小街,但是在民间,东关街是个很大的区域。它东起英华街,西至市场街,南起黄河路,北至长江路大桥洞。”赵丽萍在东关街度过了童年,直到现在她还记得小学时在天后宫大庙里上课的情形,还记得穿着漂亮的小裙子和姐姐一起去博爱医院接爸爸下班的年纪,还记得旧历三月和七月赶庙会时听大戏、吃小吃的烂漫时光。

直到2002年,赵丽萍她们家才从东关街搬走。

如今新世纪已经开始了它的第二个十年,东关街一如十多年前,没有太多的变化,斑驳的院落,开裂的木门,咯吱作响的楼梯,似乎喋喋不休地讲述着曾经发生的故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