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可持续发展的生态观
人类所面临的各种由过快发展所带来的影响、破坏,使我们的环境设计面临着严峻的考验。为此,国家提出了树立科学发展观和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发展战略。
针对当前人类生存环境恶化、可利用资源进一步耗费的问题应形成其设计理念及相应措施。环境设计在于空间功能的艺术协调,并不一定要创造凌驾于环境之上的人工自然物,重要的是其设计元素既能够满足人们的实际功能需要,又符合人们审美的精神要求,更重视人在环境中的情感调节和控制,使环境真正起到陶冶情操的功能作用。可持续发展观即科学发展观,指既要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持续发展在设计中并不是简单的环保材料与传统材料的互换,也不是对自然的简单模仿,它是一种设计思维的转变;是对生存环境的改善和对环境合理利用的系统的可持续发展的具体实践。在环境设计中必须考虑生态要求和经济要求之间的平衡,合理地选择材料、结构、工艺,在使用过程中尽可能的降低能耗,不产生环境污染和毒副作用,并易于拆卸回收,也就是少量化、再利用和能源再生的三个原则。
在环境艺术中尽量实施简化设计,避免设计的复杂对资源的消耗和占用,增加资源的利用率。简化设计并不等同于简单设计,不等于放弃艺术审美的追求。因此,简化设计既节约资源,同时又满足审美和使用功能,越来越成为评价环境设计作品的重要标准。
我们应进一步加强新材料的开发与应用,使当前先进的信息、生物、纳米等高科技技术服务于环境设计领域。除了对传统材料和技术的环保改造,同时也要加强对水资源、太阳能、风能的合理开发利用。在环境设计中,以持续发展观贯穿于设计的全过程,将方案的前期规划、方案确定、施工、建成后的使用甚至停止使用后的回收过程作为一个整体的设计构思。在整个过程的每一环节,我们应把环保节能的理念放在优先的位置,处理好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生态设计观,其内涵是将生态学的原则渗透到人类的全部活动范围中,用人和自然协调发展的观点去思考和认识问题,并根据社会和自然的具体可能性,最优化地处理人和自然的关系。环境设计的生态观要做到无害化、无污染、可循环的设计原则。
工业文明所带来的人工环境是以对自然环境和资源的损耗为代价的。近几十年来人居环境的恶化、资源匮乏和环境事件的频繁发生不能不引起人们的反思。
我们不仅要通过现代科学技术的手段来应对,还要突破技术的局限,把环境保护与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文明放在文明转型和价值重铸的大背景中来加以思考。从世界观和价值观的高度寻找环境保护的新支点。中国在发展当代艺术设计的道路上,几年内走过了别人几个世纪,甚至更长时期的路,从西式古典到西方现代,从国际化思潮到地域性文化,到当今的生态化设计。
(二)突出地域特色(www.xing528.com)
在国际化市场和经济的共同作用下,先进形式和技术的借鉴使环境艺术的主流呈现风格趋同的特点。城市面貌的模糊、趋同,产生了城市形象的“特色危机”,人们内心渴望拥有自己认同的城市特色。由于人类有从历史文化中追根求源的天性,在业内,运用环境艺术整体的、文脉的、个性的设计宗旨来建设城市,以加强城市自信心和凝聚力的呼声越来越高。这也正是环境艺术在思想深度上继续探索的发展道路。生产力发达、文明先进国家的城市建设更是注重这方面的努力。拥有特色优美的城市景观、城市环境设计,管理一套完善的制度,尤其加强对古城的维护是这些城市建设的重点。
所谓建筑的地域特色或者说建筑的地方特色、地区特色,是指一定区域内多数建筑风格的基本风格和总体特征,它为该区域建筑所普遍持有又为其他区域所不具备。作为一种建筑思潮,它包含了各种具有不同价值观念和审美取向的建筑思想或倾向,其共同特点是主张在建筑中应该存在地域特色,并主动的以各种手法去表达建筑的地域特色。关于地域特色保护的问题一直是设计领域敏感的话题,其中,共性的认识是:地域性是建造活动的各要素与地域之间的依存和对应的关系;地域性更多的来自人的文化自觉,而不仅仅是依存于物质因素;地域性是设计的一种基本属性,建筑应该自内而外地表现出更本质、更内在的地域性特征。
从20世纪50年代的自发到20世纪80年代的追求,再到21世纪的内在自觉,建筑师在地域特色方面开始以冷静、理智的态度关注建筑与所在地区的地域性关联,自觉寻求环境艺术与地域的自然环境、建筑环境在形式层面、技术层面和艺术层面上的结合。
(三)人文设计观
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特别是精神财富的总和。文化具有地域性、民族性、历史性等特征,它也可以说是人们在生存过程中的一种心理和审美的需求。不同历史时期产生不同的审美需求,居住和生存环境要有一定的精神内涵和时代文化特色,这就是环境中的人文因素。工业文明所带来的现代设计使世界变得越来越相似、文化越来越趋同。人们在不断的思索中经历了后现代主义诸多思潮与流派的冲击和洗礼,思维逐渐明晰,在传统中探寻本地与地域设计元素的道路为越来越多的设计师所青睐。一段时期以来,我们的民族图案、文字、书法、印章、绳结、剪纸、年画、脸谱等无一不被重新挖掘,并因此而造就了许多世人公认的优秀之作。民族优秀文化的继承与发扬,不应仅止于这些符号的表象,而应重在中国传统哲学中朴素而睿智的“天人合一”的宇宙观、“物我一体”的自然观、“阴阳有序”的环境观,把博大精深的思想精华结合时代的特点和需要,来解决我们面临的环境危机。
面对全球文化一体化与民族文化、地域文化,传统文明与现代文明的冲突,在继承民族传统与西方文化冲击之间,我们有过许多的徘徊、折中,有形式、符号等元素的吸收,也有外来文化的移植、嫁接。其实,一种文明、文化要想发展,必须始终保持本土文化主体性为前提,在宽容、开放的同时对外来文化加以能动的选择与消化吸收,将外来文化中适合我们当前和将来发展与进步的部分转化为自我文化肌体的有机养分。
当前,在中国五千年文化的基础上,吸取人类新的科技成果,创造解决当前人类所面临的生存危机与环境问题的新的设计文化,即和谐的、节约的、生态化的设计文化,必将成为环境设计发展的趋势。
历史文化是前人创造的,文化的生命与延续有赖于今人与后人的继续努力,我们面对不同的生存环境与危机,在不同的历史时代,应有相应的举措,如果不能创造新的文化,将面临发展的危机、民族的衰退。只有结合自身的地域特色、历史传统、现实科技水平及现代社会意识,才能达到创造新的民族文化提升国家科技文化形象的目的,才能解决人类所面对的危机和挑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