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克什米尔谷地传统建筑:典型伊斯兰实例

克什米尔谷地传统建筑:典型伊斯兰实例

更新时间:2025-01-16 工作计划 版权反馈
【摘要】:陵园共包括三部分,分别是仁武阿比丁母亲的陵墓建筑、皇家墓地、公共墓地。不同于谷地中其他清真寺,这个建筑没有克什米尔传统的金字塔尖顶,而是采用波斯式结构体系,屋顶由18个巨大的方形柱列支撑,并向两边延伸,底层采用石头,屋顶覆盖着浅黄色石膏。贾玛清真寺是克什米尔谷地中最宏伟的清真寺,起初是木构体系,最早建于1394年,后来经过三次毁坏性火灾后,分别在1480年、1620年、1672年被重新修建,现在的清真寺墙体用砖砌筑。

(1)仁武阿比丁母亲的陵园(The Tomb of Zain-ul-abidin's Mother)

陵园位于杰赫勒姆河的北岸,呈长方形,宽约64米,长约67米,主入口位于陵园东南角珍诺卡多—马哈拉吉(Zainakadal-maharaj)道路的L形拐角处,北面和西面与街道相邻,南面是杰赫勒姆河。陵园建于1430年,基地处在废弃的印度教神庙遗址上。陵园共包括三部分,分别是仁武阿比丁母亲的陵墓建筑、皇家墓地、公共墓地。沿大门向北的神道两旁分布着公共墓地,公共墓地中埋葬了很多克什米尔著名的诗人和贵族,其中包括莫卧儿皇帝巴布尔的亲属穆罕默德·哈德尔·杜格拉特。陵园在西北角皇家陵园的入口处达到高潮,皇家墓地西南部矗立着圆顶陵墓建筑,整个陵园由石墙围绕(图3-51)。

仁武阿比丁在15世纪为他的母亲建造的圆顶陵墓建筑采用了集中式空间构图,运用圆形穹顶的建造方式,穹顶鼓座高高升起,气势宏伟[64]。屋顶由中心圆形穹顶和周围四个不同方位的小圆顶组成,小穹顶的鼓座高度相当于鼓座下建筑高度的三分之一,中央大穹顶的鼓座更高,是鼓座下方建筑高度的五分之二,中央大穹顶与周围小穹顶构成立体金字塔形的外观(图3-52)。周边四个小穹顶的鼓座上饰有圆券,主穹顶鼓座上规则地排列着竖棱状,与德里大清真寺的尖塔装饰相似,檐口采用叠涩的装饰手法,另外一个有趣的装饰是在外立面上有规律地镶嵌着蝴蝶结状的蓝色琉璃砖(图3-53),细部设计活跃了整个庄严的建筑氛围。建筑整体装饰朴实,风格淡雅,没有过多的精雕细琢,外部集中制的构图,给人宏伟感。

图3-51 仁武阿比丁母亲的陵园平面图

图3-52 仁武阿比丁母亲的陵墓建筑

图3-53 蝴蝶结状的蓝色琉璃砖

陵墓平面沿用了波斯清真寺八边形的平面布局,有四边向外突出。其中突出的一边用于拱券门,另外突出的三边在建筑内部形成三间拱券小室。小室上部角落处有出挑的突角拱,用于底部方墙与上部圆形鼓座角隅间的结构过渡,还具有一定的装饰作用。其装饰价值被伊朗人充分利用,常用在“伊凡”结构的方形拱券入口处,在墙角和拱券部位层层叠叠,形状如同蜂巢,变化丰富[65]。陵墓内部空间比较单一,穹顶下中心空间向四周小室辐射(图3-54)。出于结构的考虑,其余四边也设有拱券结构,内部形成凹龛,周边墙体与大穹顶的鼓座连接处排列16个尖券,共同支撑中央圆形大穹顶(图3-55)。

皇家陵园位于圆顶陵墓建筑的西侧,内部包含伊斯兰统治者的衣冠冢,全克什米尔最受欢迎的仁武阿比丁皇帝的陵墓[66],位于墓地中央古老的槡树下。陵园被2.1米高的石墙围绕,石墙内外各有一系列的微型拱券壁龛,并且由倾斜的石顶覆盖,壁龛最初可能用于放置神像(图3-56)。陵园圆顶拱券门的基座由石材建造,并刻有印度教壁画,顶部砖质圆顶及拱券是后期加建的,门的左右两边石刻已经模糊,轮廓是克什米尔印度教神庙形象,上部有神灵舞蹈画面。由此可见,皇家陵园也是建在印度教遗址上。

图3-54 穹顶建筑的空间布局图

图3-55 穹顶建筑的内部

(2)番萨清真寺(Patthar Masjid)

贾汉吉尔的王后努尔贾汗(Noor Jahan)建造了这座独特的清真寺。当时,王后掌握着一些实质政权,甚至硬币上都刻有她的名字,她的家族来自波斯,并在莫卧儿王朝中有着显赫的地位[67]。她在阿格拉为她的父亲建造了精致的陵墓,风格精细秀雅代表了莫卧儿建筑的转型期[68],她的兄弟阿赛·汗(Asaf Khan)在斯利那加建造了著名的尼沙特花园(Nishat Garden)。

清真寺院落中,种植了大量的悬铃木,克什米尔谷地内少有的抛光石灰石作为建筑材料在这里可以看到。还有就是在哈里帕布城堡的毛拉沙(Mullah Shah)清真寺,也许是向克什米尔人展示莫卧儿王朝在这里存在过。番萨清真寺是克什米尔莫卧儿王朝时期规模较大的清真寺,长180英尺,宽51英尺。正立面有九个拱门,其中包括中间最大的拱形门廊[69]。入口处的穹顶拱门如同从方形平面的穹隆建筑上切割一半后剩下的结构,这是典型的“伊凡”式大门,有着高大宽敞的立面和波斯拱的大门高出两侧的墙[70]。穹顶内部分布着多个排列有序的装饰性小尖券,顶部被雕琢成荷叶状,只是省略了拱券和墙隅部石钟乳状的挂落,另外出于结构的需要,在墙体上部与穹顶连接处各有一个大尖券(图3-57)。装饰性的大门起到了空间过渡的作用,并营造了奇特的气氛。

图3-56 皇家陵园外墙

在屋檐和突出的飞檐间的带状区被雕刻成一系列莲花装饰,内廊由多个波斯式穹顶连接而成,穹顶内部雕琢成荷叶状(图3-58)。沿着入口处的台阶到达屋顶,由27个圆顶组成,中间的一个最大,圆顶内部呈肋状[71]。不同于谷地中其他清真寺,这个建筑没有克什米尔传统的金字塔尖顶,而是采用波斯式结构体系,屋顶由18个巨大的方形柱列支撑,并向两边延伸,底层采用石头,屋顶覆盖着浅黄色石膏。

(3)贾玛清真寺(Jami Masjid)

Jami在清真寺中是“大”的意思,也被称为“Juma”或者“Jumma”。正如意大利主教区中有一个大教堂一样,在伊斯兰每座城市中都有一个贾玛清真寺。当清真寺内的祷告殿内的空间不足时,信徒们会扩散到院落中,清真寺内没有空间划分界限的区别。贾玛清真寺是克什米尔谷地中最宏伟的清真寺,起初是木构体系,最早建于1394年,后来经过三次毁坏性火灾后,分别在1480年、1620年、1672年被重新修建,现在的清真寺墙体用砖砌筑。目前的清真寺建于1672年,属于莫卧儿王朝奥朗则布时期[72]

图3-57 番萨清真寺入口

图3-58 番萨清真寺内廊(www.xing528.com)

建筑平面为边长117米的正方形,可以容纳33 333人,建筑内厅有378根喜马拉雅香柏树树干组成的柱子支撑屋顶,其中346根柱子是6.4米高,周长1.52米,32根柱子的高度达到9.8米,周长1.82米[73](图3-59)。最初柱子上刻有复杂的木雕,柱身比例修长,方形石质柱基,柱头采用简洁的弧形线条。现在的柱身没有木雕装饰,梁柱结构交叉构成简洁的井式天花骨架,外露的结构形成简单的天花样式,贾玛清真寺的内部装饰整体简单朴素。清真寺西侧门殿内部设有讲坛,讲坛后方灰色花岗岩的马蹄形券内刻有全能真主的99个特征[74](图3-60)。四周的柱厅围绕正方形庭院,在中心道路交叉位置上有10.4米宽的方形喷泉水池,供洗礼仪式之用。水池高出地面80厘米,池水清澈平静,始终处于满溢状态,并顺着水渠向西流淌,水渠与喷泉相连,呈东西走向。被道路和水池划分的庭院场地是绿地活动区,整个院落被划分为伊斯兰四庭园的形式。

贾玛清真寺更显著的特征在于每边中央的锥体形尖顶,共计四个尖塔,锥体四面各有一个向外出挑的凸窗,尖顶下方有开敞式木方亭,方亭坐落在多层坡屋顶上(图3-61)。南侧入口为常用入口,东侧与北侧入口为次要联系出入口,西侧入口门殿上的尖塔不同于其他三个。尖塔下方的拱券大门为典型的伊凡式大门,有着高大宽敞立面和波斯式尖券的大门高出两边厅廊的墙体,但与传统伊朗式的“伊凡”大门有所不同。在这里,贾玛清真寺的宣礼塔被移至正方形平面的门殿上,采用八边形砖质塔身,木质攒尖塔顶,与屋顶结合为整体(图3-62)。塔尖下方的正方形开敞亭子也起到宣礼塔的象征作用。

图3-59 贾玛清真寺平面图

图3-60 贾玛清真寺西侧讲坛

图3-61 贾玛清真寺北侧入口门殿

厅廊以及入口门殿的屋顶是重檐木质坡屋顶构造,墙体为砖体砌筑,围绕庭院的厅廊内部是一层的空间,外观被划分为两层,打破了封闭砖墙的沉重感,底部采用与入口相同的尖券拱门,门洞全部向庭院开敞;上部叠加一层尖券窗,上下位置对应,尺度远小于底部尖券式拱门,外观比例和谐,稳重又不失灵活,与主入口尖塔建筑构成融洽的画面。

(4)沙哈马丹清真寺(Shah Hamadan's Mosque)

沙哈马丹清真寺是为了纪念著名的苏菲教徒赛义德·阿里·哈马丹尼(Sayyid Ali Hamadani)在谷地传教而建,赛义德·阿里对克什米尔的伊斯兰教传播产生重要影响,还将中亚的部分建筑风格引入谷地中[75]。清真寺最早建于1395年,成为斯利那加市的重要苏菲神殿,但是在1479年和1731年分别经历两次火灾,损坏严重。现在的清真寺不同于传统院落式的清真寺,而是单体木构建筑[76](图3-63)。从杰赫勒姆河边远望清真寺,雕刻艺术十分壮观。

图3-62 贾玛清真寺西侧伊凡式门殿

图3-63 沙哈马丹清真寺

入口大门为波斯式尖券,建于20世纪60到70年代间,上部饰有阿拉伯书法和新月标志,屋顶为圆顶形制。通过入口门殿后沿台阶下去进入院落内,指向主殿的道路两边是向两边伸展的平台,据说700年前哈马丹尼曾坐在这些平台上进行传教。沿主殿前的台阶进入室内,一层祷告室平面为21米宽的方形,方形平面四边向外延伸出走廊空间,厚重的墙体中间留有壁龛空间,用于信徒冥想,壁龛外侧设置木窗或木门与走廊相连(图3-64)。祷告室通高6米左右,中央空间设置四根通高木柱,柱身装饰木条组合图案并涂有颜料,柱头雕刻复杂。祷告室内的墙壁被精美的木质品装饰,天花板采用混凝纸的装饰手法,华丽程度可与巴洛克风格媲美,即使是地上的跪垫也很精美(图3-65)。祷告室两侧的直跑楼梯通往3米高的跑马廊,跑马廊外侧与外凸的外廊相连。一层东侧外廊中的直跑楼梯可到达上方外廊,外廊中的木质旋转楼梯通往二层凸窗,并到达二层空间。二层中央设置八根木柱,木柱与一层的承重构件相对应,木柱上方与木梁间通过井干式叠木衔接,形成独特的梁柱承重结构。

图3-64 沙哈马丹清真寺一层平面图

图3-65 沙哈马丹清真寺祷告室内部

在入口木门上方有悬挂在三根链条上的金属饰品,被称为罕克(Haankal),信徒们在进入圣殿时触摸它,表达了向哈马丹尼寻求帮助的寓意[77]。主体建筑建在高1.5米左右的石头基座上,基座上方的木构建筑整体就是精美的木制品,墙体采用井干式,植物花纹布满木质墙板,比例细长的柱子上托起半圆拱券。外墙色彩构成喜马拉雅松木原色,入口门廊被刷成深绿色,与屋顶颜色统一,整个建筑色彩很柔美。主体建筑一共两层,一层净高6米左右,二层净高3米左右,坡屋顶的屋架较高,屋檐离地面约15米。锥体形的尖塔突出于三层坡屋顶,尖塔离地面约38米[78],尖塔侧面有外挑的凸窗,屋顶上方与尖塔之间设置开敞的正方形亭子,整体构图比例协调,集中式的外观形成视觉焦点(图3-66)。

底层围绕中央祷告室的拱券式外廊雕刻精美,拱券不同于波斯式尖券,而是三心拱,并且每个券的圆弧部分被分隔成更小的弧。二层凸窗被镶嵌在拱券内,窗扇采用晶格结构,底部木板雕刻精美的植物图案,整体疏密有致。檐口下部采用叠涩的构造方法,支撑挑出的外檐口,檐口装饰有木挂落,轻盈精致。屋顶分四层,层层缩进,形成金字塔外观,在上方立有方形开敞亭子,象征宣礼塔,最上方是高耸的尖塔,指向云霄,象征着思想的升华及与安拉的结合(图3-67)。

图3-66 沙哈马丹清真寺正立面

清真寺旁边有配套建筑哈曼,位于主殿西侧,浴室是两层建筑,从小门进去,左边是一个小隔间,右边用于举行祷告者进入清真寺前的洗礼仪式,通过台阶到达二层,周边有6个小房间是沐浴室,在圆顶中心区也是洗礼仪式的区域。在建筑底层有个大的灶台,旁边堆满了木材,是为浴室提供热水所用,保证浴室空间在每年11月到3月的严寒季度里处于温暖的状态中。有专人在每天早上祷告者来清真寺之前点燃灶台里的木材,并保持木材燃烧一整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