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斯兰建筑主要成就体现在宗教建筑、帝王陵墓、城堡以及宫殿上。克什米尔谷地中的城堡以及宫殿遗存很少,哈里帕布城堡建于莫卧儿王朝时期,是谷地中唯一遗存下来的古堡,建设在斯利那加市的哈里帕布山顶上。远远望去可以看到城堡砂黄色的外墙轮廓,但内部建筑多数已被损坏,而且后期被军队占用,成为斯利那加的一处可望而不可即的景点。
(1)清真寺
宗教建筑的主要形式是礼拜寺。伊斯兰宗教建筑形制的发展首先离不开《古兰经》。《古兰经》一直被伊斯兰世界奉为神圣的经典,是天神授予穆斯林的戒律书。圣经最核心的就是“安拉独一”,奉安拉为宇宙唯一的神灵,创造万物,主宰一切,既无处不在,又无形无影。因此,在伊斯兰教中拒绝偶像崇拜,进而其他宗教艺术形式的发展受到约束,建筑与装饰的艺术被着重发展。《古兰经》中明确地说:“你们无论在哪里,都应当把你们的脸朝向禁寺。”[56]后期礼拜寺形成基本统一的形制,正殿内墙上都有朝向麦地那方向的圣龛和讲经坛。
其次,追溯礼拜寺的起源,不能遗漏622年穆罕默德逃亡麦地那后修建的“先知屋”。先知屋是穆罕默德生前生活、传道、礼拜和聚集讨论军事的场所,用枣椰树干和生土坯作为建材,平面呈方形,由生活起居住房和日常活动的庭院组成,用树枝树叶架起遮阳棚构成议事厅,棚中搭起讲坛。每到周五,招祷司会登上屋顶,呼唤礼拜的人们,这种屋顶发展为后来的宣礼塔。先知屋的基本形制是后期清真寺发展的源泉,尤其是正方形平面,不仅在阿拉伯半岛是经典的几何图案,也成为早期伊斯兰征服地的清真寺的标准形制。清真寺逐渐形成的基本构成是由四道列柱圆拱廊殿围合成封闭的庭院。正面的廊殿就是正殿,另外三面比较宽大,内墙有朝向麦加方向圣龛,正殿与其他三面廊殿都向庭院敞开,庭院中间设有沐浴用的水池,或者是建有穹顶的洗礼堂。清真寺的侧面都有相当于教堂钟楼的宣礼塔,塔顶有小亭,是招祷司每日召唤信徒们的地方,早期的清真寺比较素朴,后来逐渐复杂[57]。
印度早期的清真寺深受伊朗清真寺风格的影响,其中阿富汗高原上的加兹尼王朝通过喀布尔山谷将势力推进印度平原。麦哈茂德曾十七次到达印度,捣毁印度教并在印度教废墟上建设清真寺,后又经过赛尔柱王朝在印度营建大量清真寺,现存的德里清真寺代表了印度早期的清真寺形制。后期成熟的伊斯兰建筑风格是由莫卧儿王朝创建的,巴布尔在旁遮普巴尼伯德和德里东部仿照伊朗风格修建清真寺[58];阿克巴即位后,大兴土木,阿格拉附近的法特普尔·西克里(Fatehpur Sikri)新都城是伊斯兰建筑与印度传统建筑相结合的典例。城堡内的五层官、枢密殿融合波斯、土耳其伊斯兰建筑语言,还融合了印度教以及佛教的传统建筑要素。阿克巴开创的建筑风格在沙贾汗时期被强化,典型的莫卧儿建筑风格在这时被确立,并影响到克什米尔伊斯兰建筑的风格。
中世纪时,在整个伊斯兰教大环境的影响下,伊斯兰传教士带着信仰陆续到达克什米尔谷地,同时伊斯兰艺术也传入进来,并融合当地的传统艺术,形成类似于东方伊斯兰建筑体系又独具风格的形制。按照发展过程,谷地中伊斯兰建筑主要有前莫卧儿风格、木构架风格及莫卧儿风格三种形式。
莫卧儿王朝前的伊斯兰建筑遗存很少,现存较完整的有迈达尼清真寺(Madani Masjid)和仁武阿比丁母亲的陵园(The Tomb of Zain-ul-abidin's Mother),它们都建在印度教神庙的基础上,且风格明显受到波斯文化的影响。迈达尼清真寺上的拱肩装饰很独特,采用方形多色琉璃瓦片组合图案(图3-48)。印度境内的琉璃瓦作技术由莫卧儿王朝从波斯引进,并被历代国王运用于城堡及陵墓的建设中。但此时期的琉璃瓦通常被分隔成不规则的形状进行拼接图案,迈达尼清真寺拱肩上的规则琉璃瓦拼接方式明显不同于莫卧儿时期的瓦作[59],而是类似于巴基斯坦境内的信德和木尔坦地区的琉璃瓦作,此地区在莫卧儿王朝未入侵前就已经流行琉璃瓦作技术。
图3-48 迈达尼清真寺拱肩上的琉璃瓦作
木构架风格是克什米尔谷地清真寺的显著特征,虽然经过莫卧儿王朝时期石质建筑的复兴,但后期发展中木材仍然是克什米尔谷地的首选建筑材料。一方面木材是清真寺大空间结构的需要,另一方面由于克什米尔谷地木材比较丰富,取材方便,而且当地建筑工匠熟悉木材建造技术。阿克巴进驻克什米尔谷地时就发现克什米尔木构件更适合当地清真寺的建设,木材可以从山上顺河流运输到建设点,节省劳力。逐渐发展起来的木构架清真寺的平面沿袭方形布局,墙体为砖木混合体或者是井干式墙体,多层屋顶上升起锥体形尖塔,尖塔四周有外挑凸窗,形成独特类型。 (www.xing528.com)
莫卧儿风格的伊斯兰建筑在克什米尔谷地遗存也很少,这些建筑类似于印度大陆中莫卧儿时期建筑,采用白色大理石砌筑,尖拱门、大圆顶穹隆构成建筑的主要特征,番萨清真寺就是此风格的实例。除了清真寺外,夏利玛花园中的黑亭以及巴布尔建设的哈里帕布城堡也属于典型的莫卧儿风格建筑,哈里帕布城堡的入口大门仍竖立在山脚下(图3-49)。
(2)哈曼
哈曼(Hammam)是土耳其浴室的称谓,从古希腊和罗马开始,公用浴室就是城市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古罗马浴场是建筑中功能、空间组合和建筑技术最复杂的一种类型。罗马共和时期,公共浴场主要包括热水厅、温水厅、冷水厅三部分,较大的浴场还有休息厅、娱乐厅和运动场等。罗马帝国被伊斯兰世界取代后,罗马浴场被转变为伊斯兰风格的浴室,并在之前基础上添加了中亚的土耳其蒸汽浴和宗教洗礼空间。莫卧儿王朝的第一位君主巴布尔曾经说过:“在印度斯坦有三样压迫着我们:炎热,暴风,沙尘。”对抗它们最好的方法就是洗浴。在莫卧儿皇家宫殿区域中,浴室被发展成后宫中的重要机构,在那里开展重要的政治讨论[60]。浴室分为皇家浴室和公共浴室,莫卧儿王朝时期的皇家浴室是一个皇家密室,只有皇帝的几个享有特权的密友可以进入;公共浴室大多由皇家资助或者通过捐款修建,它们周边通常是清真寺或者康奇(Khanqahs)[61],这些浴池基本上面向公众免费。
图3-49 哈里帕布山下的城堡入口
对于是谁将哈曼引入克什米尔谷地这个问题仍存在争论,有历史学家说是苏丹的仁武阿比丁,也有说是莫卧儿王朝的米阿扎·海德·杜格拉斯。支持仁武阿比丁最有力的证据是他于1444年为著名穆斯林圣人赛义德·穆罕默德·迈达尼(Syed Mohammed Madani)修建了陵墓建筑,该陵墓综合建筑包括坟墓、康奇、哈曼,其中的哈曼已经被政府和考古协会重修[62]。克什米尔的大多数哈曼经常建在清真寺和康奇周边为普通大众服务,哈曼中各房间相互连通(图3-50),其中包括冷水浴房间、热水浴房间和更衣间,大多数清真寺拥有各自的哈曼,这些哈曼由当地马哈拉(Mohalla)[63]出资维护。
克什米尔内现存的早期哈曼位于阿恰巴尔花园(Achhabal Bagh)中,虽然阿恰巴尔花园是由莫卧儿王朝皇帝贾汉吉尔建造的,但目前尚不清楚哈曼的形成是他原始设计的一部分,还是后期由他的孙女约翰那若(Jehanara)在 1640年改造的一部分。除此之外,夏利玛花园、帕里城堡花园(Pari Mahal Bagh)以及哈里帕布城堡内各有一处莫卧儿时期建设的哈曼。
图3-50 哈曼平面布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