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安其结构
安其结构体系中有成模数化布置的砖砌体支柱,通过布置在窗口和楼层间的水平木拉杆连接成整体,方形砖砌柱宽1—2英尺,用于支撑楼板的木梁,两个支柱间的距离大约3—4英尺,模数化布置的安其结构决定了克什米尔民居的规模。砖砌体支柱间镶有窗户和麦哈若吉(Maharaji)砖[4],对称式窗户是此结构的鲜明特点(图2-7)。麦哈若吉砖的尺寸比较小,长约6英寸,宽约3英寸,高约1.5英寸,相对于英式砖9英寸×4英寸×3 英寸,尺寸较小。麦哈若吉砖块在阳光下自然晾干,然后放入砖窑中炼制而成。1901年后,这样尺寸的砖块在克什米尔谷地中被停止烧制,因此出现了缺少相同样式的新砖修复古民居墙体的窘状。用现代砖修补古民居墙面,砖的尺寸不一,外表不协调。
起到连接作用的木拉杆是安其结构的重要特征,建筑体所能承载的总的外力就取决于木杆体系和砌块支柱的连接和支撑。如图2-8所示的上下层的交叉木杆体在楼层间地板处的排列方式。楼板搁栅夹在上下并列木杆间,图中央的一圈木板位于窗口上方,起到过梁的作用。在基座与屋身交接处布置相似的喜马拉雅杉木拉杆,阶梯状的木杆体穿插在墙体中,将相互分隔的砌块支柱和隔墙连接为一个整体,防止地基的不均匀沉降或频繁地震作用引起的墙体裂纹,并对侧向力有很好的抵抗作用,此结构体系对于应对土壤松软的谷地地质很有效果。
在巴基斯坦和土耳其也有类似安其结构的建筑。相互交叉的木杆与碎石结合组成墙体(图2-9),上下平行的木杆间隙最大不超过2英尺(图2-10),同一层左右木杆间隙不超过3英尺。木杆与砌块相互连接,组成的墙体至少1.5英尺宽,每间房间进深与面阔不超过12英尺。受到外力作用时,木杆间的砌块变得更密实,具有很好的抗震性能。但是由于墙体自身重量大,建筑层高一般不会很高,内部空间也受到限制。
图2-7 安其结构的民居
图2-8 安其结构中木板排列
图2-9 类似安其结构的建造方式
(2)达吉—德瓦日结构(www.xing528.com)
达吉—德瓦日结构即是在木质框架中填充砖体或者石块,这是一种混合结构,是一种更薄更轻的结构,墙体的延展性能更好,对于地震有更高的阻尼。填充式墙体最早起源于罗马帝国,考古学家在挖掘被火山灰掩埋的赫库兰尼姆城时,发现很多两层的木框架填充式建筑,罗马帝国衰落后,此结构在欧洲民居中逐渐兴盛[5]。Dhajji-dewari 一词源于波斯术语,代表拼接墙的意思,在喜马偕尔邦的古鲁(Kulu)及北阿坎德邦(Uttarakhand)也有这种结构形式。
框架中的木杆间相是互倾斜、垂直或者是水平的关系,组成“X”形或“之”字形等不同的图案。楼板搁栅与安其结构中的构造相似,位于上下并列木杆间,外观形成三明治状,顶层楼板搁栅向外凸出40—50厘米后形成檐口,因此达吉—德瓦日结构是基于木杆系的框架结构(图2-11),在这些结构体系的空隙中填充砌块[6]。此结构的墙体很薄,相对于安其结构节省材料,并且木框架将砖砌墙分割成多个相互独立的面板,在地震或者其他外力的破坏下,单个面板的损坏不会牵连到整个墙体的倒塌,具有很好的抗震作用(2-12)。这种结构在克什米尔谷地分布广泛,尤其是在运输砌块困难的山区。其窗口大小取决于木框架的间隔,一般比较小,由于墙体轻薄,相对于安其结构其室内空间更宽敞。
图2-10 木杆与砌块相互组合的墙体
图2-11 达吉—德瓦日结构
图2-12 达吉—德瓦日结构的民居
达吉—德瓦日结构体系在地震中相当于减震器。当发生地震时,框架结构与黏土泥有一定的延展性,即便建筑有一定的摇摆,也不会损坏。大多数民居将安其和达吉—德瓦日两种结构结合,今天斯利那加仍然有这样结构体系的民居存在。上层墙体采用达吉—德瓦日体系,墙体相对轻薄,底层采用安其结构体系,墙体相对厚重。这种设计方法不仅降低了上部荷载,对于水平力也有一定的平衡作用。
达吉—德瓦日结构在世界范围内都有分布,尤其用于处在地震区中的民居。2005年巴基斯坦控克什米尔发生7.8级大地震,克什米尔谷地也受到严重影响,连德里地区都有震感,地震受灾区损失严重。值得庆幸的是,谷地中多数达吉—德瓦日结构与安其结构类建筑倒塌程度较小,减少了人身财产损失,而周边现代混凝土结构的建筑倒塌严重。震后,传统结构体系的民居受到印度政府及抗震专家们的广泛重视,印度相应的建筑规范中开始强调了圈梁及框架体系的重要性。圈梁的作用在传统民居的结构体系中已被彰显出来,无论是安其结构还是达吉—德瓦日结构体系,在楼层间排列的一圈并列木杆体系就相当于圈梁,将相互分隔的片墙连接为一个整体。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