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解读创新创业理论的科学本质

解读创新创业理论的科学本质

时间:2023-09-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创新与创业的契合条件。要认识到目标的及时调整和充分的调查是高校创新创业培训监管机制的核心任务。科学研究、准确评估高校创新创业培训运行中的矛盾,是创新创业培训调控的重要内容,而建立科学公正的事后研究关系是建立监管机制的重要前提。创新创业的协同评价机制是有助于提高创新创业效率的培训机制。其二,创新创业教育质量考核评估机制。

解读创新创业理论的科学本质

1.创新创业的内在契合机制。

(1)创新与创业的契合条件。创新教育是创业教育的基础,创业教育把培养学生对待陌生事物的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作为出发点,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思维结构,将学生培养成有创新思维和思考能力的学生。在培养意识的同时,也要传授给学生们知识技能,教育的意义在于教书育人,向学生传授有实践性的知识技能,提早锻炼学生的就业意识和创业心理。创业教育的成功表现在通过创业来提高学生的就业成功率,转变学生的就业观,帮助社会维持稳定的状态。创新教育的侧重点是对人的总体发展进行把控,其更加侧向于对思维的培养,而创业教育则更加侧重于对人的自我价值的实现。

创新教育和创业教育两者有着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是两个辩证统一的教育理念。两者的目标有着一定的趋同性,目的都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技能,总的来说都在为了新时代的发展做出努力,是推动新时代发展和教育历程的关键内容。创新创业教育是一个统一完整的教育体系,为了促进创新教育和创业教育的联合统一,高校需要做出努力。

(2)创新与创业的内在契合路径。想要改善高校教育现阶段的困境,就需要制定合适的路径和目标,然而路径的制定需要确定发展的目标,并寻找适合的路径,这一合适路径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高校要想设计出行之有效的创新创业教育路径,需要从三方面着手,包括学校、各级政府、大学生自身,这三方面因素要完美结合形成一种合力。只有这三方面有力结合,互相沟通、协调,形成合作力量才能更好地完成目标。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是让每个学生都去创业,同时因材施教,鼓励那些有创新创业精神的大学生敢于尝试、勇于尝试,积极投身于创业中。同时,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对他们以后的人生道路是有益处的。现在的大学生就是社会主义未来的接班人、祖国未来的希望、各个行业的领军人物,培养具有创新创业意识的大学生对我国高校在未来国际上竞争能力的提升也是很有必要的。

由此可见,高校和各级政府一定要制定全方位的战略目标,改变高校培养就业型人才的惯性,转而培养具有创新精神、能自主创业的新型人才。高校管理层必须率先转变思路,高校教师也需要转变固有的教学模式和内容。教育是需要同时代结合的,需要教师树立创新观念,需要政府和社会对创新创业教育进行干预,提供支持,使学生了解到毕业即工作,不是自己的唯一目标,而是要加强自身的创新意识,培养自身创业思想。

2.高校创新创业的激励与调控机制。

(1)高校创新创业的激励动力机制。

第一,激励动力机制的原则。从高校的创业创新教育发展方面来看,其动力是来自多方面的,既受师生、学校的影响,也会受到政府的一定影响,所以,我们在对激励动力机制进行建构时,必须以一定的原则为基准,在保证管理及决策的各方目标统一、能够互相配合的前提下,努力发挥出高校创业创新教育的真实力量。从其内涵和要素特点来看,在建立高校创业创新激励动力机制时,主要应当遵循以下原则:

首先,维护各方动力的动态平衡原则。所谓的对各方的动力进行动态平衡维护,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保证各方相互适应,要让各方互相配合,共同推动创业创新教育,且程度上也要尽量保持一致;二是其目标和发展方向要保持一致。(www.xing528.com)

其次,防止各方动力的异化发展原则。在高校创业创新教育的推动中,如果方向出现偏差或者力度把控不够稳定,或者说对动力的调控不够准确,就很容易发生异化现象,教育变得应试化、工具化就是动力异化的主要表现。

第二,激励动力机制的策略。要想高校的创业创新教育协同机制能够顺利运行,达到理想效果,作为决策的主体方,应该对管理方式和方向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对自身及其他主体方的工作任务进行明确。在工作流程和工作行为方面,要制定好相应的规范,各方在开展工作时要严格以规章准则的要求为标准,高效率地完成自己的工作。同时,奖励机制的制定也是很重要的,在制定奖励相关机制时,要把协作参与和信息的透明共享行为当作主要的标准,这样才能在各方进行项目决策时进行更好的协调,加强彼此之间的交流、沟通和了解,同时也能培养出合作者之间的默契,保证机制能够按照公平、公开、公正的原则运行。

另外,奖励机制在增强各方的竞争协同意识方面也起着一定的促进作用,这也对高校的创业创新教育机制整体协同工作效率的提高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2)高校创新创业的调控机制。在高校创新创业培训的运作过程中,由于多个主体的参与,在操作过程中可能会因自身利益、情感、知识的差异而产生行为冲突,从而阻碍创新创业培训的发展,产生一系列的问题和矛盾。要保证创新创业培训正常运行和实施,就必须实施合理的调控政策。高校创新创业控制机制可以理解为内外部因素通过设定目标、公平定位、发挥作用来化解工作过程中的矛盾的一种机制。要认识到目标的及时调整和充分的调查是高校创新创业培训监管机制的核心任务。而对行动状态的合理评估,可以确保及时发现行动中的不一致,确保问题能够及时、迅速得到解决。

第一,调控机制的评估。科学研究、准确评估高校创新创业培训运行中的矛盾,是创新创业培训调控的重要内容,而建立科学公正的事后研究关系是建立监管机制的重要前提。建立调查的评价环节,重点明确调查评价关系的主体、调查评价关系的对象和内容、研究评价关系的方式方法这三种关系。

其一,创新创业协同评价机制。创新创业的协同评价机制是有助于提高创新创业效率的培训机制。一是在实践和科学知识评价方法论框架内建立创新创业评价机制,可以有效评价学校师生,务实地进行教育科研,逐步提高实践质量;二是企业与高校共同推进创新创业评价,把创新教育与平时工作奖励挂钩,考核推广,鼓励企业注重实施创新创业培训。

其二,创新创业教育质量考核评估机制。若要评估创新创业的教育质量,可以观察创新创业教育实施的水平和教育后得到的反馈,创新创业教育的评估能够推动教育价值的提升,同时还可以使学生的创业素质和技能得到提高,使各方主体的协同关系制度得到保证。

第二,调控机制的协调。根据高校创新创业培训研究和评估课题的反馈情况,监管机制可以利用这些信息,协调各方的工作规划来制定措施,促进创新和创业培训业务的优化和升级。监管机构的研究和评估涉及多个部门,跨部门合作的理念将被纳入其中,因此可以从组织和制度两个层面推进高校创新创业培训。科学并且合理的组织架构,可以促进高校创新创业培训监管机制的协调和完善,同时也可以在制度方面做更多的稳固性工作。高校创新创业培训跨部门合作想要持续、规范,不仅需要规章制度的刚性保障,更需要文化交流的柔性保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