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新时期高校管理法治化路径探索

新时期高校管理法治化路径探索

时间:2023-09-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高校实行“依法治校”也是我国实行依法治国的重要内容和必要途径。因此,培养高校学生的法治观念具有重要的意义。知法、懂法、守法是实现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法治化的前提和基础。确立高校法治化观念的路径。

新时期高校管理法治化路径探索

法治观念的树立与塑造法治文化环境分不开,两者相辅相成、互为支撑。一方面,法治观念的树立能够为高校学生生活创造一个健康、良好的法治校园环境。法律观念树立之后,学生认可法律、尊重法律、崇敬法律,他们不仅能够学习到很多法律知识,而且还能够运用法律来保护自己的权益不受侵害。另外,学校的领导、学校学生管理工作人员拥有良好的法律信仰,依法管理、依法行政。在这样人人懂法、人人用法的校园环境里,能够塑造良好、健康的高校法治文化环境。另一方面,法治观念的树立离不开良好、健康的法治文化环境,在良好的法治环境中,学生可以慢慢地学习法律知识、培养法律兴趣,当自身受到侵害时用法律的途径来维护自己的权益,养成守法、用法的良好习惯,树立正确的法治观念。

1.树立正确的法治观念。要培养高校学生的社会主义法治观念,首先必须理解社会主义法治观念。社会主义的法治观念是指社会主义国家的公民对社会主义法治的正确认识,是社会主义国家公民形成的一种自觉遵守法律的意识和观念。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包含了“依法治国、服务全局、公平正义、党的领导、执法为民”五个方面的重要内容。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核心内容,是党和国家领导人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下的学校也应该实行“依法治校”,否则会偏离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办学思想。高校实行“依法治校”也是我国实行依法治国的重要内容和必要途径。高校学生是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其法治观念的强弱、法律素养的高低,直接影响了“依法治国、依法治校”策略的实施。因此,培养高校学生的法治观念具有重要的意义。

法治观念从其对法治的影响来看,可以分为积极的法治观念和消极的法治观念。积极的法治观念是指经过历史的洗礼而沉淀下来的中华民族的智慧和经验,它是经过中华民族世代沉淀和传承下来的精华,是中华民族法律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法治观念的源泉和基础,是需要传承和弘扬的;消极的法治观念是指如等级观念、权利观念、人治观念等与现代法律观念冲突、违背的思想,这些观念顽固地阻止着现代法治化的进程,是需要剔除和清理的,因此法治观念的塑造和培养必须要突破中华民族传统法律观念的藩篱,超越传统的法律观念。也就是说,人们需要在传统法律观念的基础上,既要继承和发扬传统观念中的优良成分,也要消除消极观念中的负面影响,这一过程一定是任重而道远的。因此,要想实现高校学生管理法治化,首先必须要转变思想、树立正确的法治观念。具体可以从以下三个层面开展:

(1)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法治理念。知法、懂法、守法是实现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法治化的前提和基础。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是人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存在,物质能够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树立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者的法治观念是其依法办事的重要前提,管理者要真正从思想上认可法律、崇敬法律、确立依法行事的行为准则,并将这种思想贯彻到学生工作的各个方面,尊重和维护学生的权利,这是实现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法治化的思想基础。

若高校管理缺少了法治化,那么高校的管理工作就极有可能偏离社会主义办学的方向,影响高校管理工作的正常运行,甚至有可能阻碍高等教育体制的改革。因此,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确立法治化的管理方式是我国高校发展的内在要求。具体说来,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努力:

第一,重新认识“法治”的概念,要想实现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法治化,首先必须要正确理解“法治”的内涵。“法治”包括两层含义:良法之治和法律至上。“法治”作为一种制度性文化,包含着“公正”“公平”“分享”等原则,学校管理法治化的本质就是要求学校管理者在管理中体现“法治”的精神,并把法律作为最高权威,依法办事、依法决策,把高校的管理工作逐渐纳入法治化轨道。“法治”并不是一个静态的概念,其中的“治”并不是管制、辖制的意思,而是指管理,并不是要求并强迫学生执行高校的管理规定,而是需要调动学生的自愿性、自觉性去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从而实现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法治化。

第二,在学生管理理念上,高校管理者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坚持法治化,始终保持正确的理念。人是高校学生管理的核心,要以人的需求为根本,时刻将人作为主体,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让人得到全面发展不仅是高校管理者的目标,也是学校教育的目标。“学校人”和“社会人”都是高校学生的身份。受教育者的权利和公民的基本权利都是他们可以拥有的,因此,在工作理念上,高校管理者应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坚持法治化。简言之,除了要对高校学生进行依法管理,还要让学生的发展充满个性,这才能让民主和法治始终贯穿在高校学生的管理工作之中,才能让学校环境更加和谐美好。

(2)培养高校学生法治观念。具体而言,提高学生的法治修养,培养法律思维方式的途径如下:

第一,加强学生法学理论和知识的学习。相关调查表明,多数高校法律教育的主要途径是通过公共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来进行的。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高校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关系不断发生改变,问题也层出不穷,仅仅依靠单一的法律基础公共课不能够满足学生对法律知识的需求,开设以案例为导向的“行政法”“民法”“劳动合同法”“经济法”等多种法律选修课非常有必要,可以使学生在案例中加强对法学理论知识的认识。

第二,在校园内开展多种形式的法治实践宣传活动。在高校校园内可以定期、分阶段地开展法治知识讲座、法治知识竞赛,请高校法治方面的专家做法治知识专题讲座。除此之外,高校应设立法律咨询中心,为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遇到的法律问题提供帮助和解答。(www.xing528.com)

第三,开展实践性教学活动。例如,开展模拟法庭实践教学活动,由学生扮演法官检察官、当事人、律师等角色,通过这种形式的教学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还可以将模拟法庭实践教学活动在校内公开表演,塑造健康的校园法律环境,为高校学生管理法治化奠定法律文化基础。

(3)确立高校法治化观念的路径。在社会主义旗帜下,各高校要始终坚持依法治校,这是在依法治国理念下对其提出的要求。要加快教育法治化进程,让高等教育实现更快的改革。在高等教育改革中,高校在办学理念上确立法治化之后可以依靠法律处理遇到的各种情况,促进学校各行政部门在职能上的更改和变化,让学生权益得到最大的保障。高校法治化的主要途径:其一,让学生和相关工作者认同和依赖法律,从而信仰法律,放弃部分高校管理工作的传统理念;其二,高校要带动师生学习法律,这要求学校的领导要起到带领作用,以身作则、依法治校,高校可定期举办与法制相关的演讲或讲座,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法律;其三,高校要从法律层面加强学生管理者的理念和意识,让他们具备公平公正的精神、平等法治的观念,严于律己,对学生有足够的尊重,保证学生可以全面、健康的发展;其四,学校可以成立相关的法律咨询处,为学生和教师在法律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答疑解惑,同时开展法律教育。

2.塑造良好的法治环境。环境塑造人,同样也影响人。人生活在不同的环境中,性格也必然不同,即使同样的环境,在不同人的身上也会有着不同的性格。若一个人在一个积极向上的群体里,则会受到群体氛围的影响奋发积极起来,并且逐渐被正能量充满。若一个人在一个散漫的群体里生活,没有坚强的意志,那么极有可能被群体所同化。若高校的学生生活在一种法治混乱、不依法办事、藐视法律的法律环境中,那么他们很容易受到这种环境的影响。法律意识的养成不仅要靠对法律知识的学习、运用,而且还要为学习者塑造法治文化环境,因为法律意识的养成是在一定的外部环境下形成的。因此,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法治化的实现也同样需要塑造法治文化环境,学校需要努力创设一切条件服务学生,保障学生的合法权益,这是高校实现法治化的基础。

一般而言,环境分为物理环境和精神环境两大类。物理环境主要是指那些可以真实观察到的、客观的环境。例如,教室环境的设置、学生座位的安排、墙体的颜色等,都属于物理环境。精神环境主要是指那些经过时间的洗礼、被人们保存和继承的优秀的精神文化产品,如“雷锋精神”、尊老爱幼、尊敬师长等精神。同样,高校学生管理环境也分为物理环境和精神环境两大类。随着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环境、校园环境发生变化,高校学生管理法治化工作变得更加困难,因此从物理环境这方面而言,高校的管理者需要制定科学合理的规划、周密的部署,加强对校园环境的有效治理,为保障学生的合法权益提供良好的校园法治环境。精神环境方面,应进一步加强学校校园法治文化建设,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保障他们的权益不受侵害,努力营造与社会需要的人才相适应的学校学习软环境

(1)塑造高校内部的法治环境。学生的成长和发展离不开校园内部法治环境的塑造,学校内部法治环境的塑造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一部分,是实现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法治化的前提和基础。具体措施如下:其一,在对高校学生管理的工作人员进行培训时,需要增加教育方面的法律法规知识内容,在培训中应该结合具体的案例,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强化他们依法管理学生事务的能力。其二,做好高校法律法规的宣传工作是创设高校法治环境的重要措施。因此,有必要加强对相关教育法律法规的宣传,把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学习工作贯穿到日常的学校工作之中。另外,要经常在高校党政领导中进行相关教育法律法规的宣传和教育工作,让他们认识并且学习教育法律法规的重要性,使他们更好地为学校学生管理的法治化工作而服务。其三,充分利用学校校报、校园广播、学校贴吧和论坛、校园网络平台、校园宣传栏等多种媒体和传播手段,在校园里面形成法律学习环境,以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其四,邀请一些专职的司法工作人员指导、构建大学生法律援助组织,同时与司法专业机构保持联系,营造良好的法治学习环境。

(2)构建良好的学生管理外部环境。高校学生的法治管理不仅是指在校园内对学生进行依法管理,而且也包括与学生有关的校园周边环境和社会环境。若学校学生管理工作者只重视校内对学生进行依法管理,而忽视校外影响,就不能够起到良好的效果。因此校园外部环境的依法管理也较为重要,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提出建议:

第一,优化学校周边的公寓环境。学校不是一个孤立的团体,它与社会保持着紧密的联系,因此学校的安全和稳定离不开学校周边公寓的建设。随着校园的开放和学生生活水平的提高,学校的生活住宿条件有时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因此,学校和公寓共同抓好公寓的管理工作,不仅有利于学校学生的管理工作,而且还能够减少公寓违法行为的发生。

第二,建立一个安全的校园周边环境。公安部教育部应当重视校园周边环境的安全,公安部不仅应当经常派相关人员到学校进行安全知识讲座,还应当在学校周边偏僻的地方设置专门的岗亭来保护学生的安全。另外,高校应该和当地派出所签订安全责任书,聘请相关人员担任安全巡视,并建立一套高校安全应急措施。

第三,制定高校安全保障措施。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学校的内部环境和周边环境发生了变化,高等学校面对着日益复杂的学生群体和多变的环境,应该在不与法律冲突的情况下,根据自身的特点,依法制定相应的高校安全规章制度和安全措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