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校学生社区管理的认知。随着我国高校改革的进一步深入,以寝室为单位的学生社区的地位日益突出。学生社区(简称为学区)是社区概念在学校管理中的反映,是大学生在校学习、生活、休息的基本活动场所。社会学研究表明,第一社区是一种地域上的存在,第二社区实质上是人的聚居与互动。就第一层意思而言,社区的特点是居民的共同居住;第二层意思则表明社区具有文化功能。就一所高校而言,学生社区指这所高校的所有寝室和周边环境(学生公寓)以及这种环境所能达到的最大的育人功能。
(1)高校学生社区管理的产生。
第一,我国高校学生的社区管理越来越现代化、国际化,与之相对应,我们需要创建与现代化、国际化相适应的管理模式。随着我国教育的发展,高校的学生数量在逐年增多,学校扩招导致的后勤设施不足的状况急需解决。为此,我国的高校学习了国外高校后勤管理体制,向社会寻求资金支持、贷款或者集资建设后勤设施,建设了大规模的学生公寓,并且对学生公寓进行社会化的管理,健全了学生学习所需要的住宿、餐饮、娱乐、学习设施,为学生提供了稳定舒适的学习生活。但是国外社会化的后勤管理体系难免与我国高校普遍实行的传统教学管理体系相违背,也就是说,学校内出现了两种体系。对主要的行政管理实行的是我国的传统管理方式,对学生的社区实行的是西方的社会化管理方式,体系的不同给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带来了挑战,如何通过两种不同的体系对学生实行统一的现代化的素质教育、人格教育成为我国高校要解决的新问题。
第二,随着我国教育的发展和改革,我国的传统管理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现代教育的需求,尤其是学分制在高校的普遍应用,淡化了传统的班级概念,学校所开展的思想政治教育正在改变传统的班级授课形式,随着社区建设越来越完善,社区逐渐成为与大学生生活和学习息息相关的场所,学校也开始着手对社区服务进行快速建设,改善社区的环境,提升社区的文化建设和管理服务质量,着重研究如何进行设计管理,使用何种模式进行管理,这也是社区的快速发展所带来的需要高校解决的新问题。
第三,学生的群体特征在不断地变化,为了更好地开展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学校需要建立更符合学生需求、教育成效更好的新管理模式。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处于动态变化之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该根据变化及时地改变教育方法。我国的教育发展越来越现代化,越来越国际化,尤其是近年来开展的教育和教学改革,高校的教育已经形成了纵向的更深的发展趋势。在这样的情况下,如何坚持社会主义,开展社区管理,成为高校发展需解决的问题。如何建立符合学生需求和高校实际发展需求的新管理办法,如何对高校进行科学有效的社区管理,都是当今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需要考虑的新问题。
(2)高校学生社区管理的内容。高校学生社区管理的内容主要有两个:一是区域环境,指的是学区既是校园的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学校的一个管理部分,即在地理上属于校园环境,是学生的居住区域,而在结构上又属于学校的管理范畴,所以说学生社区和学校之间存在隶属关系;二是区域所具有的文化功能,一般高校实行的是学分制的教学,学生之间的专业界限、班级界限或者是年级界限变得越来越模糊,学生之间的交往越来越密切,对于居住社区的要求也越来越多,社区逐渐出现了满足学生和外界交流的功能,社区的文化功能更侧重体现在社区环境和居住环境的统一,文化功能可以对社区居民进行文化教育。因为文化功能的存在,学生社区便多了一份责任,要承担起对社区的教育功能,学生社区也因此表现出了更加明确的目的。
高校学生社区管理的主要目的是将社区变成学校德育培养的场所,进行社区管理主要是将学生培养成有道德、有素质的社会公民。让彼此之间能够和谐友爱地相处。进行社区德育的培养,是因为社区的现代化要通过高素质的人来实现。
社会现代化最根本的目标是实现人的现代化,也就是人的意识和才能方面的现代化,社区是社会的一个基本组成部分,也是居民主要的生活场所,更是能够体现居民现代化思想的地方。只有居民的意识形态现代化了,人才能在社区中良好和谐地共处,社区才能形成良好的氛围。
学生社区的特点在于,社区内的群体是学生,高校要培养学生作为社区居民处理社区内事务的思想。也就是说,学生社区管理主要培养的是学生与不同专业、不同年级、不同性别的其他学生和谐共处并成为良好合格居民的能力,不仅如此,还应该培养学生积极参与社区管理,维护社区公共环境的意识。学生社区管理的建设类似于学校对学生进行的人才培养,人才培养的实践向社会输送的是高级人才,学生社区管理建设向社会输送的是高层次、高品质的居民。
综上所述,不难发现学生学区和城市普通学区、农村社区是不同的。学生学区的特点是它隶属于学校,并且学生是流动的,它由相关的社区管理人员进行管理,除了提供必要的物质功能,还存在育人功能。它以社区的形态存在,同时承担对社区内的居民——也就是学生——进行道德和品德教育的责任,并且培养学生积极参加社区管理、创新创造的意识。和普通的学区一样,学生社区也有一种归属感,代表的是回归家庭的温暖,表现出强烈的情感力量,是学生在学校对物质环境的依赖地点。在学区之内,学生之间关系的建立主要依赖于互相帮助、互惠互利,关系的建立是自愿的,是学生自主思维的体现。学生只有参与到学区活动中来,才能体现出学区存在的意义,才能表现出学生性格、思想中的多样性。
2.社区化管理的策略。在高校对学生实行社区化管理有助于学校加强内部区域管理,也有助于提高学生对社会发展的适应程度,同时也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途径。高校在开展社区化管理时可以参照以下四个策略:
(1)加强实践探索和理论创新。对于学生的培养,每一个方面都由不同的学校机构负责,比如专业培养由学校的教学机构负责、思想政治教育由学校和学院的学生机构共同负责、学生的生活由学校的后勤部门负责,但是对于学生未来在社区中的生活所需要的能力和思想培养,却没有具体的部门来承担责任,这对于高等教育中学生的全面培养来说,无疑是一个很大的漏洞。所以,高校应该抓紧建立学生社区,将学生培养成遵守社区规定、具有社区责任感的文明公民,发挥出学区的育人职能。建设学区既能形成良好的校园育人环境,也能带动学生参加社区管理,培养社区责任感和为社区服务的意识。在学校管理中加入社区管理,明确社区管理的管理地位,有助于完成对学生未来社区生活规范和意识的培养任务。
所以,为了解决学区培养问题,学校应该加强理论建设,秉持开放办学的理念,不断地学习和探索,加强理论创新建设。开放理念有助于学校理论建设站在更高的视角,扩大了理论建设涉及的范围,可以更好地通过学习和比较,不断地完善学校自身的理论建设,为创新做好基础准备。理论的建设和创新需要通过实践的加持,各个学校之间的积极交流有助于丰富理论建设经验,通过经验与理论的结合,可以促进社区建设的纵深发展。
(2)完善运行体系、解决机制问题。学生社区的建设需要完善运行体系,建立健全社区机制。学生社区的机制建设需要涉及三个方面:
第一,学生社区的运行机制。该机制是保障社区有序稳定运转的基础,该机制为学生提供设施服务和其他相关服务,目的是保证服务质量,提供稳定的功能服务,功能服务具有周期性的特点,是社区服务和功能的有序、循环、可持续运行的保障。除此之外,运行机制还具有非营利性,非营利性指的是学生社区的服务和功能是学生自发的,学生通过自我服务和自我功能的调节,保障社区运行的服务质量。同样的,社区的服务质量也代表了学生社区的形象,是学生社区存在的意义。
第二,志愿者参与机制。志愿者参与机制涉及社区的人文建设和文化建设,志愿者体现的是社区的文化建设水平,志愿者的数量和质量代表了文化建设水平的高低,志愿者说明学生社区内的学生是积极、主动、有意识地参与社区服务的,这本身就是社区文化建设水平的高度体现,而且志愿者的存在有一种榜样作用,对于学生思想的转化、思维的转变都是有促进作用的,可以促进社区的和谐文明建设。(www.xing528.com)
第三,社区内部的激励机制。建设有效、科学的激励机制,可以促进运行体系有序、稳定地运行。
(3)调整教育管理结构与管教关系的平衡。学生社区的创新建设是一项复杂的工程,在建设的过程中需要调整原有的数据结构,处理好学区教育和学区管理之间的关系,最基础的工作应该是调整学生工作的结构,建立适应学生工作需求的规章和体系。教育管理结构与管教之间关系的平衡需要处理教育平台、教育方式和管理载体等因素之间的关系,具体表现为:
第一,需要协调好社区总管理委员会和下属各级学生社区管理人员之间的纵向关系。每个学生社区的管理委员会都会设置三个职能,首先,总管理委员会设置专职政工,主要负责制定学生社区的政策,联系和社区管理相关的机构,指导学生社区的具体工作;其次是各个分委员会,他们主要负责学院的学区管理工作,根据学生专业的不同进行管理职能的划分,具有相对独立的特点,与此同时,分委员会和总委员会之间保持隶属关系;最后是各个支部委员会,支部委员会是学生社区中管理委员会的基层组织,他们主要负责具体的楼层管理和寝室管理,如果涉及能力范围之内的学区事务,也会和相关单位交涉管理事务,也具备独立的工作能力。
第二,需要协调好校学工部、团委和学区总管理委员会之间的关系。学生社区总管理委员会和校学工部之间是隶属关系,学生社区管理的总管理机构掌握管理权,权力主要体现在学生社区维权方面。学生社区如果想维权,需要通过管理委员会和其他部门进行交流和沟通。学生社区总管理委员会和团委之间的关系主要体现在团委会参与学区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各个学院的团委一般情况下会负责学院学生的整体工作,以共青团为连接形成一个集各个院、各个班级、各个辅导员于一体的思想政治教育网,在教育网中,学院会通过辅导员对学生的思想、纪律以及寝室生活进行整体的管理,这样的管理方式有助于活动的开展、宿舍的管理和学生思想的建设。团委是学生密切接触的校园组织之一,也是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主管部门,团组织对学生社区的介入有利于学生社区文化的建设,有助于形成良好的文化氛围,引导学生社区文化更快更好地发展。
第三,需要协调好校学工部和社区之间的关系。关系主要分为两种:一是高校的学生社区只有本校的学生,二者之间的关系可以通过专业这一桥梁联系起来,按照专业分配学生寝室,使宿舍呈现出专业区域特点,以专业为基础开展基层工作,组织和解决学生的生活问题、思想问题,而且校学工部可以通过学生会联系各个支部委员会,将基层学生的工作由班级形式向寝室形式转变,以寝室为单位开展学生校区内的各项活动;二是由多所学校形成的共同学生社区,这种学生社区中,学工部和社区之间的关系需要通过大学城的学区管理委员会进行协调,如果在学区内开展相关活动和工作,学校除了考虑自身的需求之外,还可以以大学城社区管理委员会为载体扩大社区活动的影响,产生更大范围的教育效应。
第四,根据学生社区职能,设立相应的管理机构。从人事的角度进行处理,在大学城管理总委、分委、支委上各自安排人员以执行这三大职能。学生社区管理支委设学生社区区长一名,副区长一名,志愿者队长一名,也可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增加管理人员数量,从而形成以学生社区区长、志愿者队长、楼长、宿舍长为主的学生社区管理基层机构。
校院级学生社区管理机构可在原有学生寝室管理机构的基础上合理增加或加强学生社区的相应职能(例如学生权利维护等)。这种管理方式并未对原有的学生管理结构做大幅度的调整,从而使其更具有现实的可行性。学校、学院、楼层(或公寓)三级管理有助于发挥参与者的不同优势,校学工部、院学工办和院学生会的介入使学区工作顺利地纳入学生工作轨道,从而保证原有学生工作的连续性,方便学校相关部门对学区工作进行帮扶指导。当然这种管理布局也不是适合所有院校。对此,还有一种更加彻底的解决办法,将学生会组织直接设立在各个学区之上,由校学区管理委员会和校团委直接指导各个学生社区的工作。
第五,制度和机构设置要同步。为了学生社区工作的顺利开展,制定相关制度是必要的。但从目前学生工作的状态来看,能否保障学生社区管理委员会具有相应的学区管理权利,能否保障学生作为学区居民与学校、后勤等部门具有平等对话的权利以及能否保障学生通过民主渠道参与学区乃至学校相关事务是影响学区生命力的决定性因素。
第六,细化管理规章,解决管理的薄弱环节。这对由多所学校组成的大学城的管理尤为重要。一定要通过管理规章的细化与统一,解决不同学校在管理上的疏漏。
(4)把握高校学生社区化管理。
第一,高校可以以智能化管理作为学生社区的管理方向。智能化是运用现代技术手段建设学生社区管理网络,为学生提供生活和学习上的便利,也为管理带来方便。现代科技的进步为管理提供了更多的方式,相比于传统管理更加高效,服务也更加周全,对学生宿舍进行互联网管理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学生公寓进出需要刷卡验证,这样可以有效禁止外来人员的进入;对宿舍的电费、水费以及学生的床位进行智能化的管理;增设网络查询功能,可以查询宿舍管理人员的电话信息、火车的班次、住宿费、网费、水费、宿舍卫生考评结果等等。网络将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外界进行了有机结合,网络服务平台的建立为学生的生活带来了更多的方便,也为管理提供了更多的方式。
在学生社区实行智能化的管理方法有助于促进学区管理方式的合理化、科学化,而且信息技术的应用对于学生社区的管理来说,既提高了管理的安全性、工作的准确性以及工作的效率,又解决了以往单纯靠人力无法解决的问题。而且计算机技术可以对学生的基本情况进行动态的管理,这样有助于管理者和学生之间的有效沟通,有利于信息的流动,对于管理的科学化、合理化也有促进作用。
第二,高校可以以人性化管理为学生社区的管理方向。人性化的管理方式指的是通过情感来实现管理。人性化的管理需要尊重被管理者,在尊重的基础上,以情感服人,这样的管理方式下的被管理者会以满意或者满足的心态开展工作,在工作中投入极佳的精神状态,能够提高管理的效率。人性化管理并不完全是情感的放任管理,而是在法律和理论的基础上结合情感进行的管理,这种管理对于社区管理来说也是适用的。
实行人性化管理的基础是以人为本,尊重学生的想法,并且相信学生的能力,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性管理和创新管理。学生并不是没有自我思想和自我能力的群体,在实行管理时务必注重尊重学生的想法,找到学生身上的优点和个性,以尊重的态度,对他们进行管理、关心、教导。
实行人性化的管理需要管理者具备更高的素质。管理者必须正确认识师生关系,以平等的态度和学生进行交流和教育。人性化管理注重的是个人的情感魅力、人格魅力,通过情感作为连接实现管理者和被管理者之间的友好相处。在具体的管理过程中,管理者首先要严格的要求自身,根据学生的需求、尊重学生的意愿进行制度的设计,充分考虑制度的可实行性、可操作性,而且在制度执行上要公平公正,针对特殊情况可以进行灵活地运用,对学生的管理要以感情为先,先建立良好的关系,在平等的相处过程中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社区的管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