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新时期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与原则

新时期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与原则

时间:2023-09-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学习贯穿整个学生时期,也是高校学生的任务和内容。加强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新形势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是促进高校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手段。遵循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是开展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这可以让高校学生不再受心理问题的困扰,保持积极健康的心理状态,有利于学生接受共产主义的教育以及学习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

新时期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与原则

目前高校学生在心理上会有些许困惑和问题,这时心理健康教育就可以为学生传输正确的心理健康知识,帮助学生解答生活学习、交友以及恋爱等相关方面的疑惑,让学生可以进行自我调节,不让心理问题发展为心理疾病,让学生的身心健康得到良好的发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积极适应教育、自我意识教育、学习心理教育、情商教育、社交技能教育和意志力教育等。

1.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内容。

(1)积极适应教育。大部分高校学生对自己都没有一个清晰的认知。这是由于他们普遍对自己缺乏认知度,对自己没有一个准确的定位,因此无法适应激烈的社会竞争。这时要提醒高校学生做好适应社会的准备,尽快融入高校的学习和生活中来,全面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另外,还应鼓励高校学生勇于剖析自我、了解自我,对自身心理和生理都有一定的了解,学会缓解自身的心理压力,让心理始终保持积极健康的状态。

(2)自我意识教育。高校学生的自我意识得到越来越多人的重视与关注,正确认识自我是个体发展最重要的前提。自我意识是对自己身心活动的觉察,即自己对自己的认识,具体包括认识自己的生理状况(如身高、体重、体态等)、心理特点(如兴趣、能力、气质、性格等)以及自己与他人的关系(如自己与周围人相处的关系、自己在集体中的位置与作用等)。

自我意识具有意识性、社会性、能动性同一性等特点。自我意识的结构是从自我意识的三层次,即是从知、情、意三方面进行分析的,由自我认知、自我体验和自我调节(或自我控制)三个子系统构成。自我意识的形成原理包括正确的自我认知、客观的自我评价、积极的自我提升和关注自我成长。人生不同的发展阶段,其自我意识的形成各有特点。人格以自我意识为中心,对自身和世界的认知与领悟都来自自我意识。部分观点认为人之所以可以正确评价和接受自己,就是因为其心理很健康,让现实和理想的自我达到一致。高校学生要想具备健康的心理,就一定要有正确的自我意识。

(3)学习心理教育。学习贯穿整个学生时期,也是高校学生的任务和内容。高校学生的专业技能和知识要通过学习获得,人格发展和心理健康也要通过学习获得。在指导高校学生的心理学习时,要将生理机制、心理机制和在进行学习活动时产生的心理讲解给他们听,让他们用正确的方法来完成高校的学习和生活,不断丰富自身知识架构,保持端正、积极的学习态度,拥有良好的学习动机。为高校学生提供科学、系统的培训,才能让他们对高校的学习和生活充满信心,从而在学习上取得好成绩。

(4)情商教育。情商是指个体理解和调节控制自己以及他人的情绪的能力。在进行情商教育时,高校学生要注重感受情绪、理解情绪,对情绪有自控力,可及时地调整情绪。心理健康、心理承受力和沟通能力都会受到情绪的影响,只有对情绪有更多的理解,才能对这些方面产生积极的作用。在高校学生的日常生活中,情绪容易产生波动以及情绪体验两极分化都会带来负面影响。因此,高校要对这些情况有应对措施,及时调节学生的情绪,采取有针对性的方法,让学生保持心理健康的状态,拥有健全的人格。

(5)社交技能教育。社交技能是高校学生在掌握专业技能之外,可以保障学生在未来的工作中迅速适应环境以及顺利地开展工作的技能。教师在教授社交技能时,可以为学生讲解基本的社交技巧和常识,以情景再现的方式展现社交的艺术性,让学生接受社交,并能够独立处理各种人际关系,从而成为一个具有自主性的个体,使其不再依赖于以往的家庭关系,而可以与更多的人进行交流和沟通。

(6)意志力教育。高校学生的意志力普遍不够强,而在日常的生活和学习中意志力也无法被直接加强,因此,在学校教育中培养学生的意志力势在必行。开展意志力教育的目的在于让学生了解意志所能发挥的作用以及重要性,基于自身所拥有的意志品质,让学生面对困难不再退缩,即使在困境中也能调整自己的心态,对挫折有足够的承受能力,让自己的心理变得更加强大。高校学生在接受意志力教育之后可以成为不怕困难和挫折,努力实现目标的人。(www.xing528.com)

2.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原则。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学生成才的基础。加强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新形势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是促进高校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手段。遵循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是开展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

(1)教育性原则。教育性原则是指教育者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根据具体情况,经过认真分析后,应该让高校学生始终拥有积极向上的心态和拼搏进取的精神,从而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社会精神文明建设与心理健康教育息息相关,它可以反映出社会精神文明进步性、时代性的特点。不同的心理问题会在高校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中由矛盾引发出现,从而导致错误行为和观点的产生,此时教育者应倾听他们的烦恼,对错误思想和观点予以全面分析,让学生从正确的角度看待问题,对是非可以正确分辨,打破固有的思维模式。这可以让高校学生不再受心理问题的困扰,保持积极健康的心理状态,有利于学生接受共产主义的教育以及学习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

(2)主体性原则。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和发展都是为了更好地服务学生。满足大部分学生的需要是教学计划要首先考虑的,工作目标也应以此为准,保证全体学生的身心健康。如今全体学生作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对象,高校在展开工作时并不能像医院服务于个体那样,而是应从全体学生的角度出发,告诉学生心理在健康和不健康时分别是怎样的状态,让学生拥有一定的抗压能力,同时可以学会自己舒缓压力,在心理发生波动时可以及时地进行自我调节,如果在心理上出现不可自行解决的问题时一定要及时请求他人的帮助。

因此,高校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时要明确学生的不同需求,立足于学生自身的特点策划活动,让每一次举办的活动都对学生有实际的帮助。将心理健康教育所具备的指导功能通过活动充分展现出来,让更多的学生积极参与,让学生的发展具有全面性和均衡性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始终贯彻的目标。

(3)正面性原则。高校学生是明理的,在对他们进行教育引导的过程中要尽量用榜样和正面的例子,不要出现讥讽、嘲笑的言语。教育的场合、教育的时机以及被教育者层次的不同都是在教育过程中不能被忽略的重要因素。要使教育效果最大化,发挥正面教育的作用,就应该客观谨慎、尊重事实、有目的的指导,否则不利于高校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

(4)个性化原则。全体学生都是心理教育要服务的对象,但这些学生在现实中都是个性鲜明、具有差异的个体。因此,个体学生存在的差异是心理健康工作不能忽视的,学生不同,其需要就不同,心理发展的阶段也不同,所以在开展活动时要灵活多变。学生来自不同的地方,年龄和年级也不同,家庭生活环境和社会背景让他们拥有不同的个性,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时,教育者要看到这些差异,对学生有全面细致的了解,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在面对不同阶段的心理问题时要灵活多变地应对,让心理健康教育更有针对性,让开展的工作取得更大的成效。

(5)保密性原则。高校心理工作者在展开工作时严格保密学生的病例和隐私,这是保密性原则。对来访者的利益要尽全力维护,在没有得到求助者的同意时绝对不可向他人透露求助者的任何信息,在日常的工作中也应小心谨慎,做到严格的保密。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健康咨询都必须严格执行保密性原则,这样才能更好地开展后续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使设定的工作目标可以又快又好地实现。

(6)活动性原则。在确定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时,要将学生作为活动的主体,强调要使学生在活动中的心理健康水平得到发展和提高。将多种多样的学生活动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在活动的过程中充分发挥教育的作用。学生的参与程度是策划活动时需特别关注的,活动的意义在于要切实帮助学生,对学生有启示作用,而不只是为了单纯地举办活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