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高校学生日常生活教育管理目标

高校学生日常生活教育管理目标

时间:2023-09-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高校学生日常生活管理教育的具体目标是贯彻执行综合目标的主要渠道和组成链条。学生要支配自己的生活,实现自己理想状态的生活目标。高校学生的日常生活也是相似的,这种特性在高校学生生活中也具有约束作用。高校学生的思想观念往往会表现成为一种外化的形式,成为日常生活的主要方式,这些生活方式会受到学生心理和生理条件的限制与影响。

高校学生日常生活教育管理目标

高校学生日常生活管理教育的具体目标是贯彻执行综合目标的主要渠道和组成链条。具体目标的设计和推进完成是将教育长远目标构想与当下现实问题充分结合的衔接环节,为开展高校学生日常生活管理教育的基层工作指明具体方向并有助于评估相应的可执行性,应将其发展为高校日常管理教育工作的驱动力,保障教学工作有序进行。

1.重塑高校学生日常生活的角色。高校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到成人期的过渡阶段,生理和心理上会有很多变化,日常生活中对于自身角色认知不明确。这个阶段帮助高校学生认清自我的定位和自己在社会中的地位非常重要,要引导他们认识两者并将其进行合并。由此可见,高校要在根源上帮助学生找到自己的身份定位,帮助他们成为生活的主人,避免由于定位畸形导致心理和生理上的不利因素出现。可以通过以下三个步骤帮助学生认识自我:

(1)解决高校学生日常生活中对于角色认知的缺陷问题,帮助他们认识自我,做生活的主人,按照自己的意愿去生活,不受老师、家长、学校领导的权力支配。在高校管理过程中,要民主地让学生行使权利,放松对学生的管理有时会产生更积极的效果。学生在拥有自己对生活的配置权利之后,也会更加独立。这种收权和放权相互配合的管理模式是一种积极的管理模式,是高校主体和客体协同发展的表现。

(2)要让学生一旦发现自我角色认知的错误就及时进行改正,通过对生活权利和义务及责任的理解,知晓支配生活的同时也要承担生活的责任,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学校管理者对于高校学生的生活管理权要进行放权处理,不能过分干涉学生的生活,在放权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责任感,让他们知道需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3)学生要支配自己的生活,实现自己理想状态的生活目标。在学生对自己的生活目标有初步意识的情况下,要引导学生对生活的形式、生活艺术的发展、生活价值观的体现等做出判断,打造专属于自己的个性生活。学生要充分认识到生活是需要被尊重和被理解的,这也是打造理想生活最好的办法。在日常生活构建过程中,学生可以从生活中得到很多启示,并通过联系历史、过往生活等得到提升。高校学生在生活中要培养知道事情重点、知道如何行动、能够分辨是非、能够衡量利弊的技能,以此来丰富生活,做生活的主人。与此同时,还要培养学生生活的审美和情趣,打造高境界的个性审美,通过美育素质培养提高生活品质。

2.丰富高校学生日常生活的个性与内涵。从日常生活管理方面来讲,丰富高校学生日常生活的个性与内涵是以任务为重的表现,缺乏生活的动力,在教育使命的压力下,管理工作就会成为后续教育阶段的重要部分,变成任务导向的模式,而不是单纯根据知识做出总结性结论。在此过程中对于管理内涵、管理层次、管理方式等的探讨将更加深入,以此来丰富教育的各个环节。这种操作方式拓展了高校生活管理的丰富性,对教育产生了持续性扩张作用,丰富了日常生活模式,同时对教育的延展、生活的充实、娱乐方式的丰富等起到积极作用。培养学生健康生活态度,陶冶他们的身心健康,鼓励学生追求美好生活,提高幸福感。人先天就有追求美的本性,管理的过程也是践行美感的过程,在日常生活中,引导学生接受美育教育,以此来提高生活品质。要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空间,关注学生的个性和兴趣需求,在尊重生活原则的前提下,帮助学生培养个性化生活方式

日常生活具有“个性化、自由性、规律性和未开发性”的特点,这也是人类生活中的实践标准。高校学生的日常生活也是相似的,这种特性在高校学生生活中也具有约束作用。高校日常生活的规律性和未开发性为学校管理工作提供了发展空间,而个性化和自由性是日常生活的本性。想要丰富高校日常生活,就需充分理解和尊重学生的个性需求,大部分学校的管理工作是通过采集学生相关信息和反馈来进行的,但在这个过程中高校常常抓不到重点,导致素材利用率低,管理工作没有执行完毕,造成了资源的浪费。想要通过管理来加强生活的多样性存在诸多困难,这要求管理要松弛有度、恩威并施,同时要注意延展扩大,以此才能真正对教育起到促进作用。增加高校日常生活的多样性的最终目的是要将人文精神和情怀传递给学生,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真正教会学生主宰自己的日常生活。

3.优化高校学生的日常生活。日常生活方式具有深刻的内涵,在人类社会结构中,其是精神文明物质文明高度统一的一种集中外在表现形式。高校学生是时代的引领者,他们的生活方式是整个社会生活的缩影。

高校学生的思想观念往往会表现成为一种外化的形式,成为日常生活的主要方式,这些生活方式会受到学生心理和生理条件的限制与影响。学校要引导学生按照道德标准对自我进行约束,不断提高自己理性思维的能力,同时学校还应保持包容的文化心态,合理对待学生对时尚文化的追求,并给予正确引导,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潜移默化地融入学生的价值观当中,这样才能帮助学生建立起成熟、正确的日常生活方式。文化的特点也可以通过人们的生活方式得以体现,在高校学生中所展现出来的生活方式实际上也是社会整体生活方式的一种缩影。由政府主导,组织学校、社会各界形成合力,通过有效的管理将社会不良的影响因素进行过滤,为青少年营造一个有益的文化氛围,引导他们选择健康时尚的生活方式。

目前,我国对大学生生活方式的教育处于起步阶段,还未在高校学生的教育培养中成为核心的内容,这样必然难以有效引导高校学生优化生活方式。因此高校要注意加强管理,通过对在校学生实施生活方式的教育促使他们的生活方式进一步得到优化,高校要意识到进行生活方式的教育对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意义,在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的各个层面融入生活方式的教育,对学生实行弹性的管理方式,让管理制度与学生的生活更加贴近,更具操作性,在高校教育的总体目标中加入优化生活方式的内容,让更多高校学生拥有成熟、健康、有益的生活方式。(www.xing528.com)

生活方式可通过休闲的方式得到集中的反映。对于高校学生而言,其日常所选择的休闲方式必然会带有大学生这一身份的痕迹,各高校要结合大学生的兴趣爱好、性格特长、综合素质、经济水平等多种因素对他们进行日常生活方式的培养。让大学生得到方方面面的锻炼,综合素质得到有效提升。让他们由选择较为简单的休闲层次提升到更具参与性、更加高级的休闲层次,大学生通过日常闲暇时光的锻炼,提高自身的德行与修养,在休闲的过程中对自我进行审视、反省,主动提升自我,这些都应包括在高校的教育目标当中。高校通过对学生的日常生活进行管理,引导和帮助他们按照相应的标准提升生活品质,让自己的日常生活方式更加健康。

高校在对大学生开展生活方式的相关教育时,要坚持底线的教育理念及教育方式。底线思维并不是消极被动、处于防范状态的思维方式,也不是让学生简单地按照底线要求无所作为的思维方式,而是一种需要先确定好落脚点,找到可靠支撑,在此基础上寻求进步空间的思维方式。对于在校学生来说,日常生活是其底线,在日常生活中,生活方式是其最基础的组成要素。坚持底线思维的方式审视和引导在校大学生的生活方式,能够让他们好高骛远的心态得到有效的调整,令其更加平和、务实、健康。高校应从学生的日常生活和烦琐事务着手去开展反思教育,而生活方式的教育正是更为恰当的介质。对在校学生日常生活方式的关注,也就是对他们底线的关注,这种教育能够有效地深入到生活的肌理之中,先接触到高校学生的生活底线,再以此为基础做出反弹,这样更有利于大学生顺其自然地接受这种教育。教育的过程中,学校要放低自己的姿态,以一种真诚沟通的态度去面对学生,潜移默化地去改变他们的日常生活方式。

4.完善高校学生的核心价值观教育。大学阶段的学生有着自己特殊的心理特点,在校学习和生活的过程中,他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会逐步得以完善,这对他们一生而言都较为重要,此阶段所进行的价值观教育的效果以及质量将直接影响到他们今后的价值取向,所以高等教育阶段的价值观教育要引起高校以及相关方面的高度关注,社会各界尤其是各高校要拓宽教育渠道,增加教育载体,让这种教育的效果更加明显、更加深刻也更加持久。通过对学生日常生活进行管理,可以将正确的价值取向渗透进学生的观念之中,将价值观的教育与学生生活融为一体,让教育回归于生活,培养在校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在塑造和刻画一个人的过程中,日常生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种作用的效果是持久的。校园内的日常生活组成了学生的活动空间,日常生活对于学生价值观的形成有着重要影响。日常生活会对人产生一种教育和引导的作用,这种教育的作用较为温和,并且是中立的,在日常生活中人世间的千姿百态都会呈现出它的原貌。通过这样的日常生活所教育出来的学生,必然难以掌握其结果。但在进行价值观教育时,要求学生必须树立坚定的信念,确立明确的目标。生活中会有多种多样的异化现象横亘于日常生活与学生的价值观教育之间,但这两者又必须是有机结合起来的,只有让教育与生活相融合,才能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学生的内心,使学生抵御各种不正确价值观的干扰。

高校要引导学生开展自我的培育,实现道德的全面转化,这样才能充分发挥价值观教育的实效。大学生在修炼自我价值观时,既要树立远大目标,也要从小事着手。通过不断的道德实践来领悟道德的不同境界,积累更多的道德资源以帮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顺利形成。日常生活中的大事小事都可以成为价值观构建的细节要素,道德积累也需要循序渐进,经历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高校学生日常生活管理在学生日常生活中发挥作用,为有效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争取空间和话语权,高校用良好的思想道德以及修养去武装学生的日常生活,为学生营造更加健康、更加积极、更加科学的生活环境。过去高校的价值观教育通常在课堂进行,在新的形势下,这种教育需要渗透进学生生活和学习的方方面面,以抵御各种消极道德的侵蚀,取得价值观教育真正的效果。

5.塑造高校学生公共关系形象。作为国家未来的希望和栋梁,大学生是社会舆论关注的焦点,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中的表现都会受到各方面,特别是媒体的追逐,也容易引起社会的广泛讨论。虽然高校制度越来越健全,但仍有一些真空地带是无法完全触及的,而这些都关系着大学生这一社会群体的整体形象,也是对高校管理技术以及工作智慧的一种考验。高校要注意培养和维护大学生的形象,在日常生活的管理方面做到以下两点:

(1)对学生在校期间的思想与行为进行正确的引导,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形象意识,理解公共关系形象的基本内涵,学会在日常生活中树立良好的公共关系形象。纠正不良的日常行为习惯,对自我进行修炼,提高综合素养。

(2)高校要通过有效的管理来增强学生以及教师传播正面形象的意识,明确各自的责任,让传播的能力以及技术提高,筛选出利于开展教育和传播的精品案例,让高校学生关注对自我形象的塑造,不断提高管理自我、改造形象的能力,从而成为高素质、全面型的人才,在未来的竞争中占据更多的优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