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是一个社会系统。随着系统论的兴起,人们将这一思想运用到对学校组织的分析之中,认为学校是由一个个子系统构成的,这些子系统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共同制约着学校系统的运转。一个复杂系统中包含着四个有内在联系的部分即任务、结构、技术和人。显然,学校这个社会系统也是由这四个子系统构成的。
在学校的任务方面,主要有安全保障、教学活动、德育工作等,它们共同指向培养目标的实现。在学校的结构方面,有班级、年级、教导处、总务处、校长办公室等,这些机构一起构成了学校的组织体系。在技术方面,包括学校的决策技术、课程开发技术、教学技术、评价技术等,这些都为各项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方法与手段的支撑。在人的方面,有教师、学生、管理者、后勤服务人员等,他们是学校系统的主体力量。这些子系统之间是相互关联的,比如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可能使学校组织走向扁平化,对所有人的网络运用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使学校具备了不受时空限制的远程教学服务能力。
学校是一个开放系统。开放系统理论认为,组织是一个通过与其环境的输入和输出来调节其生存状态的自我维持系统。一个开放系统往往强调循环,注重平衡与自我调整,关心信息的输入与反馈,倡导建立开放的思维方式。
1.环境的分类。环境是指环绕一定事物并与该事物发生一定关系的现实境况。从不同的角度,可以对它做出不同的分类。
(1)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按照环境与组织的关系,可以把环境分为内部环境与外部环境。内部环境是指组织界限以内,与组织内个体决策行为直接相关的自然和社会因素,比如组织目标、产品和服务的属性、组织内部的沟通等;外部环境是指组织界限以外的,与组织个体决策直接相关的自然和社会因素,比如顾客、竞争者、供应商、行业协会等。由于内部环境是组织自身的文化、管理或条件所形成的,因而管理者可以对其进行自动调节和主动创造;而外部环境是外在于组织而客观存在的,管理者对它不易直接操控,因而多数情况下组织要适应外部环境,有条件的可对其施加影响。
(2)硬环境和软环境。依据构成要素的特征,可以把组织环境分为硬环境与软环境。硬环境是指组织的地理条件、资源状况、基础设施、基本条件等“硬件”环境;软环境是相对于硬环境而言的,它是指诸如政策、文化、制度、法律、思想观念等外部因素和条件的总和。随着社会对教育重视程度的提高,随着教育均衡化的推进,学校之间在硬环境上的差距在缩小,学校的发展更多地受制于软环境。因此,学校管理者要积极争取政策扶持与民意支持,教育行政部门和社会各界也要为学校创设有利的软环境。
(3)一般环境和具体环境。根据环境对组织的作用强度,可以把环境分为一般环境与具体环境。一般环境是指对某一特定社会中的各类组织或个人都发生影响的环境,它影响的范围通常较广,影响的方式是间接的,影响的层面则是深层的;具体环境是指那些对管理者的决策和行为产生直接影响,并与实现组织目标直接相关的要素。社会的政治环境决定了学校的政治方向和阶级属性;经济环境制约着学校教育的规模;技术环境影响着学校教育手段的更新;人口环境决定了生源结构的变化;教育环境制约着教育的受重视程度;法治环境影响了学校管理的法治化;文化环境为学校教育提供了深厚的文化底蕴;自然资源环境则为学校的生存与发展提供了基本的物质条件。而学校的具体环境包括:政府及教育行政部门、社区、家庭、同类同级学校、其他社会服务部门、社会教育机构等。
2.高校的环境管理。环境具有复杂性、动态性和不确定性,因此,开展环境管理,可以把握环境变化,减小组织发展的不确定性,增强组织的适应能力,主动塑造有利于组织的环境。(www.xing528.com)
(1)采集信息,监测环境。学校所赖以生存的外部环境总是处于不断变动的状态,发生着或大或小、或快或慢的变化。因此,学校要建立信息采集系统,监测环境的变动情况,形成预警机制,避免因应对不及时而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2)分析信息,适应环境。环境中的信息是杂乱无序的,必须通过加工处理才会有用。学校管理者要对得到的信息进行加工,判断哪些因素会对学校的发展产生影响。面对大量的信息,学校管理者要善于把握方向。
(3)组织变革,塑造环境。组织与环境并不是孤立存在的,环境影响着组织,组织也影响着环境,两者是协同演进的关系。组织学习理论认为,组织学习过程既体现了对环境的被动适应性,又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组织对环境的能动性,即组织可利用其行为来影响环境,从而使组织与环境达到更好的匹配。
3.高校与环境的关系。环境是构成组织的要素之一,是组织生存的基本条件。而组织又是环境的产物,其生存与发展不可避免地受到所在环境的影响。因此,组织与环境之间具有相互依存的紧密关系。与物理系统不同,社会系统的边界更加模糊,环境的影响自然就更加深入。对于学校而言,环境是系统的能量源,它为学校提供资源、价值观、技术、要求与历史,所有这些都为组织行为提供了约束和机会。学校与环境的关系表现为以下两种形态:
(1)被动适应。学校管理者对环境因素缺乏足够的重视,主动把握环境变化的意识不强,总是在环境因素的逼迫下被动地做出调整。比如,生源大幅度萎缩后,校方才不得不采取小班化教学,以消化师资的冗余。在这一形态中,管理者放弃了自身的努力,对环境完全采取顺从的态度,因而学校往往只能勉强维持生存而难以有所发展。学校必须通过主观的战略行为来抵御外界的变化,并且影响环境,进而改变所处环境以求得有利的地位。通常学校可以通过知识的积累、核心竞争力的打造等策略,主动塑造有利于自身的环境。
(2)有效管理。无论是被动适应还是主动应对,人们对于组织与环境关系的认识都是对立的,而实际上两者之间的关系不是简单的组织决定环境或环境决定组织,而是相互依存、彼此影响。认识到这一点,学校就应寻求被动适应与主动应对的整合与统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