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曾强调“君子有三乐”,其中有“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所谓英才,绝非平庸之辈,而是英卓超群的创新性人才。由此看来,无论是古代还是当今,教学一般是为了培养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创新性人才。尽管衡量一种教学方式优劣的标准不尽相同,但教学如果能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尤其是创新能力的发展,无疑就是好的教学方式。生成性教学在师生关系的处理、过程化的生成及评价机制的多元上,都给予了创新诸多便利。自20 世纪90年代以来,生成性教学改革对学生创新能力的提升是卓有成效的。可以说,生成性教学既是中国传统教育文化的历史需要,也是当前中国教育教学的现实需要。
当然,我们也应该看到,生成性教学在中国大的教育背景没有改观的情况下,也有徘徊或退缩的现象,甚至还有打着生成性教学的幌子,变本加厉地操作题海战术的现象。随意性、刻意性和假意性的生成也时有发生,这种生成不仅没有造就出创新性人才,反而影响了学生知识的积累。受此干扰,一部分人开始对生成性教学产生了怀疑甚至厌倦。对于这种现象,我们需要澄明和厘定。此类现象的发生,绝不是生成性教学本身造成的,而是由大的教育环境与普通民众的教育观念还没有彻底转变造成的。生成性教学与创新人才培养的逻辑关系及实践价值是没有任何问题的。毋庸置疑,任何教育改革都不是一帆风顺的,需要长期在实践中磨合才能全面实现自己的价值。对于生成性教学与创新人才培养的关系,我们需要重申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创新性人才要得到充分、全面的发展,除了需要良好的物质环境,更需要良好的生态文化环境。生态文化环境是由诸多和谐因素构成的,其中,和谐的人际关系是重中之重。不管是众星拱月式的协同,还是分工合作式的配合,创新都需要和谐的人际关系。与之相反,“不敢为先”和“枪打出头鸟”的传统教育观念是不利于创新的。不可否认,和谐的人际关系是创新的种子得以萌芽的前提。对生成性教学而言,互主体性的师生关系是培养创新性人才的优势所在。如果说尼采宣告“上帝死了”标志着中世纪神的统治结束及人的时代开始,那么生成性教学宣布“教师终结了”则标志着教师主导时代的结束及师生互主体时代的到来。何以如是说,因为全知全能的教师身份会在某种程度上扼杀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教师终结了”并不意味着教师应有的示范性完全不存在了,只是意味着独断、权威的消失而已。因为只有在这种近乎偏激的口号中,新的师生关系才能真正建立起来,创新才能得到最大的实现。
第二,创新性人才不是通过灌输知识得来的,而是从在主动生成知识的过程中所形成的敏锐的观察力、独到的发现力及超常的创造力等各种综合能力中得来的。从艾宾浩斯遗忘曲线来看,人在识记后48 小时之内,遗忘率高达到72%。在被动的学习过程中,尽管经常强化记忆,遗忘也是在所难免的。与之不同,当学生凭着各自兴趣主动生成知识时,不仅记忆力会大大加强,各种创新意识还会转化成创新能力永久存在下去。这就是“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道理。基于此,我们的教育观念和评价标准也应该做一些调整,即不能仅仅以学到了多少知识来评价学生优良与否,而应更多地依据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强弱来判断。具体来说,我们主张让学生在阅读经典材料的过程中自行发现和生成知识,而不是通过现成的文学史、教育史等确定的知识复制另一种知识,鼓励学生多元生成知识,以求创新。也就是说,在教学中不能被固定的知识(比如杜甫是现实主义诗人,李白是浪漫主义诗人)所框定,而是要“大胆地想象,小心地求证”,回到事实语境多角度地审视原始材料,知识才能得到真正的创新。(www.xing528.com)
第三,创新性人才在某一领域一般有较为突出的能力,同时也有自己独特的个性。这就要求教学不能整体划一,否则会埋没甚至扼杀创新性人才的个性和创造性。生成性教学不仅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也特别重视学生特殊能力的培养。在生成性教学过程中,由于学生完全是主动学习的,其生成性文本也完全是自己独立完成的,这就为创新提供了充分的时间和空间。需要指出的是,生成性教学所追求的个性创新理念与工业时代及后工业时代所执行的社会分工、条块分割的理念是格格不入的。前者是在充分尊重个性自由基础上的创新能力培养;后者则是在强制的社会分工基础上的特殊能力生产。或者说,前者有自由和自主的时间,在某种能力得到加强的同时,也实现了人的全面发展;后者没有属于自己的时间,只是按照既定的模式按部就班地生产出基于某种特殊需要的“人才”,这种“人才”一般是单向发展的人,其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相对匮乏。可以说,生成性教学是“无以人灭天”的原生态教学,它顺其自然,对创新有着“无为无所不为”的功能。
总而言之,生成性教学对学生核心素养尤其是创新能力的培养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应该积极地推行和倡导。当然,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生成性教学之于创新人才培养并不是全能的,它确实也存在着某些限度。但生成性教学以其多元、共生、对话、交流的创新性理念,对于改善当前泯灭创新精神的应试性、速成性教学及消解僵化死板的人才培养模式还是有现实意义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