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完成通识教育学段、专业基础学段的学习后,在分类培养学段,为不同培养类型的学生设置不同的课程体系,教授不同的教学内容,搭建差异化的素质、能力提升平台。
对于应用技术型学生,通过开设工程概预算、工程建设法规、工程监理概论、工程经济学、工程项目管理、工程招标投标管理等课程,构建学生与未来就业创业相衔接的理论课程体系;同时,通过加强实习、实训等实践课程教学,为学生提供更多提升实践能力的机会。第七学期增加工程实践环节,并增设施工员、造价员等资格证书培训,根据就业意向与企业合作进行专项实训,提高工程实践能力;第八学期紧密结合工作单位实际,自主选择施工组织、工程概预算或工程项目管理方面的毕业设计或毕业论文题目,并鼓励学生在签约单位或意向签约单位进行,实现由学生到工程技术或管理人员的无缝对接。
对于创新研究型学生,通过增设C 语言与程序设计、材料力学Ⅱ、结构力学Ⅲ、流体力学、弹性力学、建筑结构试验与检测、文献检索和科研论文写作、工程软件应用等理论课程,同时增加结构抗震等专业基础课程的内容和学时,奠定更加坚实的学科专业理论基础,构建本科生与研究生教学相贯通和衔接的课程体系。此外,通过参与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参加结构设计竞赛、参与教师科研课题等,培养学生的科研和创新素养。第七学期适当减少课程数量,为考研提供学习时间;第八学期结合研究方向选择毕业论文或设计课题,为后续研究和学习进行全面热身,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科学研究能力。(www.xing528.com)
对于特殊需求型学生,在分类培养阶段的课程体系应根据需求单位具体情况和具体要求而定。例如,为鲁西化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订单培养本科生20 名,课程体系中增设暖通空调、建筑给排水工程、化工设备安装等课程,以满足订单培养单位的特殊工作需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